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国语·晋语二》上载:“今夕君梦齐姜,必速祠而归福……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后人注:“福,祭祀用胙肉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的含义被逐渐延伸、扩展。如《左传·庄公十年》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里福是护佑的意思。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基本采用的是《左传》上的说法:“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
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有人在报刊上撰文说,“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人丁兴旺;“田”代表土地。连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这也算作现代人对福的一种“说文解字”吧。
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从郭店简文的“道”(从“行”从“人”,“人”在“行”中),甲骨文中已有相应的“道”字。石鼓文、金文中的“道”字,“行”的中间是“首寸”(头与手)或“首止”(头与足),实属“人”形的繁化。就字形而言,“道”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字形本意更像是“置人于路”之指事,而非所行之路之象形。所以,凡是自主上路的,作“蹈”解;如果是引人上路,则作“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