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歌赋 > 赞美诗歌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是什么意思

| admin2

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 中国古老的记年法,即天干地支记年法。这是一种六十进制的记年法。即: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推算起来,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



既望 古代以农历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是已经,已经过了十五。(《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即十月十五。)这就是没有注意学术注释与教材注释的区别。中国古书,辗转千年乃至数千年,层层辩驳注疏,情况何其复杂,这是学术注释应该注意到的。就“既望”一条,从学术注释而言,即使范先生所注亦不完全,因为学术界历来存在一月二分和一月四分的不同意见,如王国维的“生霸死霸考”就是主张四分的,按此说,则“既望”应该从阴历每月十五、十六日延续至二十二、二十三日。所以即使教材把“七月既望”注释为七月十六日,仍然是可以挑出“不够确切”处来的。

但是假如我们能意识到教材注释与学术注释的区别,那么问题就简化多了。查《辞海》“既望”条:“殷周以阴历每月十五、十六日至二十二、二十三日为既望。见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书·召诰》:‘惟二月既望。’后世以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辞源》“望”字条第七项义:“月圆之时。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日月相望,遥相望也。’”(重点号为笔者所加)所注非常详尽,既指出后世一般看法,也略微介绍了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按教材注释不宜引进争论,当取人们约定俗成之意,那么“后世以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这两点便最值得重视,因此教材说“望”是农历每月十五也就并没有搞错。




上一篇:什么是闭门造车?

下一篇:谁能帮我解释下这支签是什么意思!急!感激不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