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语文)《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赏析

| 佚名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熟悉古诗词。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总称。 那么你真的懂古诗词吗?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及欣赏。 仅供参考。 让我们来看看。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与欣赏1

【汉族】 汉族无名者

过河采芙蓉,兰花丛中多香草。

你想留下谁? 思念已远去。

犹回望故乡,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心心相印,却又分开,最后都是悲伤。

笔记:

【1】芙蓉:莲花的别称。

【2】兰泽:长满蓝草的沼泽。

【3】香草:指早熟禾。

【4】韦:礼物。

【5】思念:想念的人。

【6】元岛:还是说“元岛”,遥远的地方。

【7】回头看:回头看,回头看。

【8】九乡:家乡。

【9】漫漫浩浩:就像“漫漫浩浩”一样,这里用来形容道路的广阔。 路很长,也很美。 浩瀚如水的样子。

【10】同心:古代常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 这里指的是夫妻关系的和谐。

【11】临终:安度晚年,直至死亡。

作品鉴赏:

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六首。

有很多感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觉得极其简单。 反复念诵之后,我发现这个“简单”其实蕴含着一种相当微妙的委婉说法。

《脱河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乍一看,似乎不需要进一步解释就能明白其用意,表达了一个游子在远方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犹望故乡,路漫漫其修远兮”,不正是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归来的艰难,令人悲凉至极吗? 那么,章首“涉河采芙蓉”的人,必然是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 但游子求官的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怎么可能“跨过”南方的“河”去摘芙蓉呢? 而且,根据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芙蓉”(莲花)一词多用来指代“夫貌”。 分明是女人思念丈夫的语气,怎么能只称她为“浪子”呢? 就连主角的身份也介于两者之间,可见这首诗的不简单。 我们不妨从女声入手,来欣赏它的美。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丽季节。 明媚的风和阳光里,乘着小船航行在“荷叶满田”、“荷花头顶”的湖面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荷活动,是农村姑娘们的一大乐趣。长江以南! 采摘荷花时,摘几朵可爱的红荷花送给心上人,是妻女真挚感情的体现。 更何况,湖岸边,还有无数的兰花和野草。 当它们从袖子里挑出来插进发际时,香气扑鼻。 不是更让人陶醉吗?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花满芳草”两句所展现的如诗如画的景象。如果你仔细听,你大概就能

听湖里传来阵阵戏谑和笑声,“兰泽”!

但这美好而欢乐的景象,瞬间被充满诗句的叹息所改变。 镜头快速拉近,你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个昂着头的女人。 与很多女孩子的嬉笑打闹不同,她盯着手中的木槿花,无言以对。 此时此刻,“芙蓉”的眼里浮现出一张友善而微笑的脸——他就是这个女人最想念的丈夫。 “你想留下谁?我的思念已经远了!” 长长的叹息点出了女人一切烦恼的根源:当姑娘们竞相摘荷花,声称把最好的一朵送给“心”时,女主角思念的丈夫却已远去! 她徒劳地采摘了美丽的“芙蓉花”。 她现在可以给谁呢? 人们总认为,如果要表现一个人物的孤独和凄凉,最好将他或她单独放置在青丘,因为这样最能凸显人物凄凉的心境。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把人物放在美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来表达女主角独自思念丈夫的悲伤,有很强的以“喜”反“悲”的效果。

接下来两句的空间突然发生变化,屏幕上出现的似乎不再是手捧鲜花沉思的女主角,而是“远方”的丈夫:“我依然盼望着回家,路漫漫其修远兮。”长。” 仿佛。 这就像一种精神上的灵感。 正当女主角独自思念丈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却带着无限的悲伤回望着妻子的故乡。 他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河对岸湖边摘荷的妻子吗? 显然不是。 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通往纪元末期的“漫漫长路”,以及封锁山河的茫茫烟云! 很多读者认为这两句写的是对“故乡”的憧憬的现实,这就造成了诗的主人公是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的错觉。 其实这两句话的“视角”还是在江南,表达方式还是一样。 这是采莲女子的痛苦思念。 但在写作方式上,却采用了“从对面歌猜对方意思,说话时须回首故乡,叹远方”的“悬疑”方式(张玉谷《赏析》)。古诗词》),营造了一个“诗词对岸飞来”的美妙虚拟环境。

这种“从对方的角度猜对方的意思”的表达方式与《诗经》中的主角“卷儿”和“至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悬疑中,丈夫骑马上山探亲,父母在云端呼唤儿子。 它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因此,诗中的境界不应该是空间的变换和女主人公的消失,而是画面的分离和同时出现:一侧是痛苦的妻子,她手里拿着一朵芙蓉花。手,仰望天空,身后密密麻麻的荷叶和红红的荷花,衬着她那飘飘的衣裙,让母亲显得孤独而苍凉; 一侧是远处的雾蒙蒙的天空,隐隐约约地回望着丈夫的背影,那一闪而过的隐藏的脸是那么的悲伤! 两者之间,是重峦叠嶂,浩浩荡荡的河流。 双方面面相觑,当然谁也看不到对方。 就在这寂静中,天地间响起了悲伤的声音:“同心而分离,悲哀终成”! 这一声叹息无疑是出自女主人公的内心,但由于是在“对面”的悬疑境界中说出的,所以你感受到的并不是声音:它似乎来自相隔万里的北方和大地。向南,是一对分居夫妻的声音。 痛苦的叹息声! 这就是这首诗的结尾所传达的意义。 当你读到这个结论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所表达的向往虚无的感觉虽然是那么“简单”,但由于它采用了如此优美的表达方式,所以就像山泉的曲折一样,终于融入飞灵山的石石猛烈落下,发出惊心动魄的声音?

如上所述,这首诗的主角应该是一位女性。 全诗所表达的是家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沉悲伤。 但如果认定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这个女人,那就错了。 马茂源先生说得好:“文人诗词不同于民歌,其中思念妻子的词句也是基于旅行的虚拟现实。” 所以,《涉江采芙蓉》说到底还是一部游子思乡之作,只不过抒发了游子的苦闷和悲伤。 ,采用“思女”的“虚”法:“在客人贫穷落魄的悲痛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家庭的分离,从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种苦闷。” (马茂源《古诗十九首论》)。 由此看来,《石匠采芙蓉》为了表达游子思乡之苦,不仅虚构了“思妻”的整个故事,而且还采用了“思妻”的基调。 ”在小说中“悬念”游子对出国旅行的“问候”。 回望故乡”的情景。这种诗意的表达不仅仅是“旋律”,简直就是一种幻想!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与赏析2

作品原文

返回车上,驱车前往盐麦

回到车上,我们沿着长长的路,悠闲地行驶着。

放眼望去,东风吹动小草。

遇到无缘无故的事情,怎么能不老得很快呢?

总会有起起落落的时候,任何时候建立都不会太早。

命非金石,何以试长寿?

仙突然变物,尊名被视为珍宝。

作品注释

1、回车加延买:“回”就是转身的意思。 “焉”是助词。 “迈”是远行的意思。

2、悠悠悠长:远去但尚未到来的样子。

3、涉水:本义是步行涉水。 推而广之,任何涉水的行为都称为“涉水”。 推而广之,它不限于涉水。 这就是“the long road”,意为“漫长的道路”。

4、广阔:广阔无边的样子。 这里用来形容“东风摇百草”的客观景象,抒发远方旅人追随“漫漫长路”的空虚和不满足的心情。

5、两句形容遇到的事情无来无回:“古”是旧的意思。 “不明事理”源自“东风吹草”。 “东风”指的是春风,“百草”指的是新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陈代谢,去年的死草已经成为“旧物”,当然再也看不到了。 “怎样才能不老得快”是眼前事物产生的联想; 草很容易生长又容易枯萎,那么人为什么不会很快老呢?

7、“盛衰各有时”有两句:“各有各时”,意为“各有各的时辰”,既指百草,也指人的生命。 虽然“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但在这一定时间内,会有盛有衰,由盛转衰; 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须要早。 “上午”指的是黄金时间。 “立己”,就是建立终生的事业基础。

8. 生命不是由金子或石头制成的。 两句话:“金”指的是它的力量;“金”指的是它的力量;“金”指的是它的力量。 “石”是指其坚固性。 上面这句话讲的是生命的脆弱。 “高”是老年的意思。 “寿考”仍指长寿。 下一句的意思是,即使你的寿命很长,但它也有期限,不能永远持续下去。

9、“濒危”随事而变:“危急”就是突然的意思。 “随物化”仍是“随物而变”,即指死亡。

10、名誉:指荣誉和名誉。

11、解释:这首诗将客观景物的更新与人命的短暂联系起来,因而表达了“立身不早”、陷入沮丧的哀叹。

作品翻译

转身回到车上,驶向远方,一段难以到达的漫长旅程。

一路上,田野辽阔无际,春风吹动枯萎的野草。

眼前的一切都是无缘无故的怪事,就像小草茂盛一样,人为什么不会很快老去呢? 草虽不同,寿命长短不同,但生长和衰落都是一样的。 既然是立业之地,就必须立即把握。

人的力量不如金石。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 即使你活得很长,它也有结束的时候。 怎样才能长久呢?

生命是一个快速而迅速的衰老和死亡,所以你应该立即努力保护你的名誉、荣誉和财富。

作品欣赏

一旦疑惑解开,诗意和结构就不言而喻了。 这首诗以风景为灵感,抒发了生活的感受。 回车远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回首望去,茫茫原野,东风吹草。 这一幕,让这位在无尽的旅途中不知所往的诗人,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下面这句,两句叠句,重复而深化。 “遇见”两句从情景到情感,是文章的重点。 看着小草的荒凉,我感觉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往年的“旧事”已经看不见了,新年的平静也得匆匆老去。 这是第一层次的感受。 生命如草木,我们该如何度过一生呢? “盛衰各有其时,立业不早”。 上句中的“立身”应该理解为“盛衰”。 它的含义很广泛,应该指民生、名誉、道德、事业以及一切卓越自立的手段。 诗人说,在人生短暂的旅途中,要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辉煌。 这是诗人的进一步反思。 但转念一想:“命非金石,怎能长寿呢?” 即使早立身,也不会如金石般恒久。 建立你的身体也是假的。 这是诗人的第三个层次的思考。 所以一开始,只有荣誉——名誉。 当人体归化后,如果能留下一点好名字被人们记住,那么也许这一生就值得了。 最后,诗人经过反复思考,得出了这样的感悟。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摧残着下层士人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 有的唱“何不为高生谋划? 先夺要道,无为守贫贱,团克永远努力”(《古诗十九首:今日好宴》) ),展现争霸天下的兴奋; 他喃喃地说:“取食求神,多为药致,不如饮美酒,被引至东门”(《古诗十九首:驾至东门》),足见鲤鱼的颓废。模具。 而这位愿意以荣誉为宝的诗人,则致力于修行自洁。 虽然他无法摆脱对生命奥秘的百年忧虑,但相比之下,他的思想更深,格调似乎更高。

这是一首近乎哲理的杂诗,但读起来却非但没有感觉枯燥,反而感觉韵味十足。 一方面,这是因为他的思维贴近生活,自然平易近人。 它与后来玄学诗歌的过度抽象不同。 从这四个层次的思考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压抑到提升,从提升到压抑,再到压抑。 载阳的情绪节奏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接触到诗歌以美为主的原则,在构景、场景交融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 这首诗的前四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你不妨将它们与《诗经》中类似的写法进行比较。

“谷子分离,稻苗。脚步缓慢,中心晃动。认识我的人说我担心,不认识我的人说我想要什么。这是谁?”长空之中!”

这首《毛里》是《诗经》中的名曲。 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依附于儒家社会的周代教论,不难看出,这也是修行者所做的。 与这首诗相比,虽然从景物抒发内心哀伤的思想稍为接近,但构景、抒情的笔法却有所不同。 《毛里》以“里里”、“咪咪”、“芍药”重叠的词来传达情感,以自然的声音强化气氛。 这是《诗经》古诗典型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不过,这首诗似乎更巧妙。 “回到车上,我们正沿着长长的路行驶,放眼望去,一片茫茫,东风吹动草丛。” “麦”、“悠悠”、“旺芒”、“摇”是叠字和单字,也渲染了苍茫和苍凉。 然而气氛,不仅是声音落下,还从一个点——“车”,演变成了一条线——“长路”,甚至演变成一整片区域——“环顾四周”的荒野。 然后从广阔而遥远的风景中,落在了一个物体“草”上。 “摇”字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小草在风中移动的形状,而且传达了春草在风中的精神。 细细品味,你会更加……蕴含着诗人随波逐流的心境。 与《米粒》中的“中心摇”相比,这首诗中的“摇”字已经得到了锤炼。 难怪前人评价“震”字为“初见雄伟”。 这种构图、提炼的递进,以及开头“相见”两句布局的举足轻重,都稍稍挑逗了文人诗的特质。 唐娇然的《诗十九首》云:“《诗十九首》的词句精练而意味深长,委婉地构成,方能显出其作用。” (功能就是意境),可以说是独到的见解; 而这首诗,则是读者理解焦然对诗歌史的分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焦然所说的“作品的初步效果”很有趣,也指出了《古诗十九首》的意境还处于初步阶段。 这首诗前四句的场景结构和训练,其实更接近《粟》,但与后来的六朝、唐代诗人相比,却简单、自然得多。 如陆云《回张冉大夫》:“行过长川,风尘中波涛荡漾。浪花徒然激荡,悲风稀疏山榛。” 机器也接近,但雕刻更精致,光滑度没有那么光滑。 如果说《诗十首》是“学者谈平常事”(谢震《思明诗》),那么陆云则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本色。 从《粟磨》到这首诗,再到陆云裳的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而这首诗就是一个合适的中介。 故卢士庸《古诗鉴·通论》说,《诗十九首》曰《风》,其余曰诗母。

对生命目的和意义的初步朦胧哲学思考,对诗歌文学本质的初步朦胧觉醒。 这两个“前奏”或许就是这首诗乃至《古诗十九首》整组诗永恒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释欣赏】相关文章:

十九首古诗全文注释及原作欣赏07-22

古诗十九首二首赏析06-05

古诗《清行三首·下二》原文及注释10-16

三月诗原文、译注及赏析08-14

古诗《鸳鸯》原文及注释10-12

《李令永(十九年)》原文及注释10-14

古诗词原文与赏析10-25

古诗词原文与赏析08-17

古诗《振兴五首·天用如龙》原文及注释10-12

上一篇:三步教你Get出口退税新系统“撤回申报功能”

下一篇:李白笔下的“大李杜”,你知道几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