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以月为全诗之魂——莫奈《春江花景物》

| 佚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明月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但归根结底:只是通过月亮来表达感情。 不同诗人眼中,有不同的月亮,有不同的情怀。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月夜春江花》中为什么说月亮是全诗的灵魂。 欢迎阅读。

诗人用月光捕捉这组意象,将河流、波浪、沙滩、花林等一系列景物置于月光的沐浴下,犹如春江花开一条长长的墨轴。一个月夜。 画面清丽秀美,寓意宁静。 一方面,以明月升落的过程作为全诗开头和结尾的外在线索。 另一方面,月亮作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表达离别的情感的支撑。 因此,“月”是全诗的灵魂。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美丽画卷。

这幅画涵盖了从远到近、从过去到现在、天上地下,碧海、雪潮、清波、湍流、绿刺、白沙、潭潭、沉潭、潇湘,以碣石为背景,以蓝天、蓝天、轻尘、轻霜、浮云、高楼、珠帘、木砧、游鱼、归雁、海雾为主要描写对象。 这些图像都美丽而朦胧,让人想起莫奈和毕沙罗的印象画。 恍惚如烟,给人一种美感,但即便是这种意识也是无名的、飘忽不定的,其善美无法完全描述,因为真正好诗的精妙之处总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表达。

这张照片就像是用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 光与影之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和谐旋律。 月光仿佛在湖面上弹奏着钢琴。 广阔的大地是它的琴身,湖水的涟漪是它的琴弦。 这场面很柔和。 如同梦中的咿咿呀呀,整个语气神秘而温柔,这首诗的艺术处理远比相机的记录更加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思想就像整个画卷一样,流淌不息,生生不息。 波德莱尔曾说过:“想象力是现实的女王”。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用的许多意象虽然是真实的、有形的,但仍然让人感受到虚无的美,天空、明月、花林、水波,都如同诗中的相思。 事物虽然具体,但其根源却来自想象。

英国诗人伯恩斯写道:“苍白的月光沉入苍白的波涛后面,时间与我一起消逝,啊……”布莱克写道:“月亮吸着露水,鱼儿跳上波涛。” 两人都对月亮着迷。 极为互补,无论是苍白的月光,还是清凉的月光,在他们的笔下,都是最美的意象,值得成为自己的寄托或细细描写的对象。 在他们的诗中,月亮不仅仅是一个月,而是人文情怀的表达,是自我意识的认可,是天与人无声的对话。

在《春江花好月夜》中,张若虚也触及了这种意识。

闻一多认为,《春江月夜》是诗中诗,峰中之峰,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制表师的宇宙意识,一种更深邃、更广阔、更宁静的境界。 也是基于张若虚对这种宇宙的认识。 随着意识的表达,张若虚对于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之前,人们对宇宙与自身关系的解释往往是二元的、对立的。 他们认为,面对永恒的宇宙,任何生命都是瞬间的,渺小如一粒尘埃,唯有天、地、日月永远存在,至高无声。

人们对时间的匆忙和短暂有一种由来已久的感觉。 《莲王经》中云:“弹指间六十刹那,一刹那生死九百”。 也就是说,生命的一刻,而在古人的思想中,天意始终是难以质疑的。 ,唯一决定众生的就是无法解释的命运。 他们唯一的挣扎,就是指出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宇宙是愚昧无知的。 能体会其崇高的人,在宇宙面前都是弱小而卑微的人。 人类作为一个活的个体,必然会生老病死,但生命所能够折射出的伟大光辉,足以让宇宙羡慕不已。

张若虚的感受,恰好将这种自我认知更进一步,达到了人与宇宙一体的程度。 从他那里,生命不再与宇宙对立,而是成为宇宙的一部分,融入其中。 从此,便与永恒相伴。 让我们一起“永远”走下去吧。 他把宇宙变成具体的春江花月夜,宇宙变得诗意起来。 他对月亮的描绘深刻地体现了他的人、宇宙和美共存的理念。

“海上明月随潮起”。 此时的月亮仍然是宇宙中的月亮,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消失,日落而升。 当它从弥漫的春潮中升起时,清光流淌,本质无法被掩盖。 月亮此刻的美丽,完全是一种天地造就的自然之美。 它的伟大只在于创造者的神奇。 此时此刻,这只是审美意识中的奇迹,而不是美本身。

但诗人赋予月亮如此丰富的含义,以至于它的光芒在整个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谁第一次看到河边的月亮?河边的月亮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身上的?” 他把月亮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月亮仿佛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代言人。 诗人的目光从整个春夜月景延伸到一望无际的景象。 无尽的时间和空间。 他写道:“人生生生不息,唯年年河月相同。” 表情与刘希仪的“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十分相似,却一扫刘希仪悲凉哀伤的气息。 并且整个色调提升到一种瑰丽的美感。 诗中的月亮如此平静地照亮了人心、照亮了世间的一切。 它是永恒的光明,但它依然善良善良,并没有用它永恒的光明来永垂不朽。 并且沾沾自喜。

当然我们都知道月亮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但在这首诗中,月亮显然被赋予了有意识的内涵,流露出一种难得的温暖。 诗中的月亮把清亮的光彩铺满天空,万物都沉浸在它的触摸中,那么高贵、那么亲近,月亮不再是高高挂在天空的死物,无悲无喜,而是已经蜕变了。成为美的见证者和体验者。

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科伊曾画过一幅名画,名叫《月夜》。 画面色调为银灰色,表现出月光笼罩下的夏夜特有的宁静。 这里有参天的菩提树,盛开的玫瑰花,白如雪的睡莲,绿如深蓝的菖蒲。 整个画面一片寂静。 孤独的长凳上,一个白衣少女独自倚着,表情柔和,沉浸在梦境之中。 当她冥想的时候,月光掠过她的身上,映照出她无比的温柔与宁静。

《月夜》的寂静可以与《春江月夜》的寂静相提并论,但境界不同。 两者都是月夜,但前者止步于人类自我意识的陶醉,而后者则洗去了人类狭隘的意识,将整个基调提升到浩瀚无垠的宇宙,将宇宙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众生,从而构建出一个比以往更加广阔的世界。

前者美丽但局促,后者美丽而宏伟。

《春江月夜》中,画面从温柔的月夜放大到无边的永恒。 身处其中的人渺小如沧海一粟,难免感到孤独无助。 因此,哲学家们常常感慨地说,人世间的生活就像远行的旅人。 一切都只是一场梦,镜中花,水中镜,何必去捕捉呢? 过去与现在在时空中舞动、交织。 宇宙浩瀚无垠,无边无际的浩瀚美丽却又死一般的寂静。 人类生来就有意识,但却生活在一个无知的宇宙中。 有意识的生命与无意识的时空相互碰撞,在这交汇的瞬间绽放出伟大的光彩。

而那些曾经在这个交汇处绽放的人、事、物,都将融入宇宙的本体之中,最终成为不朽。 《春江花好月夜》的不朽之处就在于宣的笔将这种光辉阐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佳作。

令人悲哀的是,有人感叹现代科学摧毁了人类的想象力。 这是夸张的说法。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确实越来越失去了浪漫的精神。 自从《西游记》之后,我们就达到了中国式的浪漫。 情感的巅峰之后,人们的想象力几乎完全倒退,达到了贫乏苍白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感叹。

科学告诉我们,月球贫瘠荒凉,只有长长的飞沙,毫无美感可言。 但古代的月亮,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就像一场梦,一座冰冷的宫殿,每晚心中的碧海蓝天。 。

古人望明月,思绪高远,遐想无穷。 但到了现代,连小孩子都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月桂树,也没有年年砍桂的吴刚。

科学曾经想要摧毁神话,但人类不是机器。 我们需要的不是准确的而是苍白的生活。 有时候,人类是非常需要梦想的。

因此,人们崇拜古人所描述的月亮,也就是神话中的月亮。 它温柔、美丽、天真,带着一丝忧郁、不成体系的哲理。 它照耀着过去和现在; 照落花,亦随相思; 它引领诗人突然遇见永恒,在生命与宇宙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神秘而神秘的微笑。

诗人有幸在月明之夜遇见了永恒。 天空、明月、天地交融的轮廓……所有的时空都在他的眼前交织在一起,“无限”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完全忘记了自己。 在他的意识中,他此时不再是张若虚,而是化作了春江月夜。 那时,大潮涌动,江心荡漾,明月升起,鱼龙嬉戏,天地晶莹剔透,不知天、水、月亮,星星,但整条船都充满了清晰的梦境,星星漂浮在河面上。 如此美丽的画面一定存在于宇宙的某个地方,并且永远不会被抹去。

【《春江花月夜》为何说月亮是全诗的灵魂)相关文章:

《月夜春江花》为什么说月亮是全诗的灵魂10-24

春江花月夜为何说月亮是全诗的灵魂10-24

春江花月夜的灵魂为何是月亮? 08-24

全诗赏析《春江花月夜》10-27

《春江花好月夜》诗译赏析03-14

全诗翻译欣赏《春江花月夜》12-24

张若虚《春江月夜》全诗及诗意06-21

乡愁余光中诗全集欣赏09-13

柳宗元全诗《西园夜望月》赏析08-31

上一篇:2021年怎么申请房产退税?还有什么情况房子可以退税

下一篇: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1级地震提前18秒预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