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栏聚焦梅花的困境,确实还有“悲”。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作者在写悲伤时,并没有用诗人、诗人惯用的比喻来这样那样地描述悲伤。 相反,他用环境、时间和自然现象来突出它。 况周易说:“词是一位大师,他把那么多‘景物’描写得含蓄而悠远,而且只描写景物,而精神却在言语中自在。” (《会风词话》)也就是说,诗人描写了那么多的“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精神”; “善于言情的人,善于描写情景”(田同治《西浦词》)。 以上四句可以说是“情景双画”。 通过一系列的风景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情——悲伤! 也让读者逐渐步入作者的心境。 这真的是太棒了!
下宫去向梅传达你的愿望。 梅花开得最早。 “万木因寒将折,惟独根温温”(齐己); “不知水花先开,疑冬雪未散”(张巍)。 它迎来了春天。 却“无心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竞相争艳,梅花却不“奋力争春”。 寒气先袭,唯有迎春、报春的诚意。 “苦”就是誓死拼搏、奋发图强、竭尽全力。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无心争。 即使“群芳”们“嫉妒”,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 只是“让”他们嫉妒。 在这里,写事和写人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暗示作者的不幸遭遇暴露了和平生活者的无耻行为。 所谓“争春”,是比喻人事; “嫉妒”不是一草一木都能有的。 这两句话表现了陆游孤高的性格,他决不与争宠谄媚之人交往的性格,以及他不怕谗言、忠心耿耿、自暴自弃的骄傲。
最后几句将梅花的“独特而优质”推向了另一个层次:“落入泥土,碎成尘埃,唯有香气依旧”。 上一句继承了上阙孤寂无主、黄昏夕阳、风雨等凄惨处境,这句七个字四次挫败:“脱落”。 梅花经不住狂风暴雨的摧残,纷纷枯萎了。 这是第一层。 落花躺在地上,混着泥和水,分不清哪些是花,哪些是泥。 这是第二个层次。 “磨”字显示了施虐者的残酷和受虐者的悲惨处境。 这是第三个层次。 结果,梅花被毁、被践踏、化为尘埃。 这是第四个层次。 你看,梅花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是多么的不堪入目,让我们不敢想象。 此时,读者已经沉浸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之中。 但作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写梅花的悲惨经历,引起人们的同情; 在写作手法上,仍然是铺垫、造势,才能将下一句的意思推向最高峰。 梅花虽已枯萎,已踏入土,已碎为尘,但请看,“唯香依旧”。 它“独特”的香味始终“相同”,仍然不屈服于孤独和无主。 风雨的威胁,只要尽力而为,就不会发生丝毫改变。 即使它已枯萎,化为“尘埃”,但仍“香如故”。
最后一句有承载全诗的力量。 它把整首诗托起,抛开了眼前梅花的苍凉、腐烂、悲伤,风雨、枯落、泥土。 正是“末句欲见强节”(卓人岳《辞同》)。 而这个“晋节”之所以能够“想象”,正是因为这个词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非常成功。 作者用梅花来形容自己,用梅花的自然新陈代谢来形容自己。 这时,梅花已经拟人化了。 《咏梅》实际上表达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咏梅》的代表作。
上一篇:朝辞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