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李白的“两岸猿声不住”是写错了

| 佚名

最近读了李白的名文《早离白帝城》,在找注释的时候,发现了另一个更可笑的人。 此人因质疑“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这首诗中的常识性错误,做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这个人捕获了一只活猿,并把它从三峡南岸带到了北岸。 最后,猿猴跑回了南岸。 于是,这个人就理直气壮地将李白的诗改成了“南岸猿猴​​不住哭”。

虽然此人的行为看上去有些荒唐,但他的事情也并非全无根据。 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几乎已经证实,三峡北岸确实不适合猿类生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白的“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是错误的。 因为李白可能也在写自己乘着小船轻快地穿过空荡荡的峡谷,两岸间传来猿猴的叫声。

1.“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之美

《早行白帝城》——唐代李白

白帝的告别辞在彩云之中。 千里河山一日还。

两岸猿猴不住啼鸣,船已过万山。

唐诗中著名的《七绝篇》是李白因永王之变被逐出夜郎后写成的。 当时,李白的流放刚刚到达白帝城,却突然被赦免回家。

这日早晨,李白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故称“唤白帝”。 因为白帝城的地势比江陵高很多,所以从白帝城到江陵就像是走在“彩云间”。

然后在诗的第二句中,李白说,江陵本来在千里之外,但我只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 可以看出,船行驶得很快。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李白被赦免后的愉快心情。

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 然而,这里原本并不是李白的故乡。 他的家乡在今天的四川江油。 不过,李白在这里仍然用了“欢”字。

为什么有“也”字呢? 因为去白帝城不是李白所愿,所以被贬; 而去荆州,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因此,“归”字象征着他重获自由。

这首诗的第三句“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历来备受推崇。 长江三峡两岸古木参天。 在气候相对温暖的远古时期,南岸的森林里就生活着古猿,但数量恐怕不是很多。

李白乘船出行,或者船行得很慢,听到的猿叫声时断时续。 之所以“哭不休”,是因为船的速度很快,串起猿猴叫声此起彼伏,故有“哭不休”之说。

然而,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这首诗一直因“两岸猿啼声不可阻挡”而受到质疑。 清代著名学者梁章钜在《望纪丛谈》中提到,“两岸猿声”这句话是错误的。

原因是三峡北岸的巫山山脉南北走向,所以气候比较寒冷,猿类在这个地方没有办法生存。 后来的事实和科学研究证明,他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不过,梁章钜对“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这首诗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偏差。 因为这首诗不一定是指站在岸边咆哮的猿猴。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在山谷中呼喊时,山谷中就会有回声。 无论你站在山的南边还是北边,这个声音都会在两山之间回响。 因此,你会听到山的南面和北面的声音。

同样的道理,三峡南岸的猿类在叫声后也会产生这种回声。 回声在两岸之间回响,所以路人听到的声音来自三峡的南北岸。

因此,即使三峡北岸没有猿猴,仍然可以发出猿叫声。 因此,虽然三峡北岸不适合猿猴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白这首诗写错了。

再者,李白在这里写下“两岸猿猴止不住哭泣”,主要是为了抒发当时高兴、激动的心情。 他不是在做考古研究,也不是在做理论报告,所以不用太挑剔言语。

2、我想和你谈“情”,你却和我谈“理”。

说到读古诗词的“挑词”问题,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笑话: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就是挑词的。古代作家。

例如,沈括曾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下了“峨眉山下有几人行走”。 峨眉山在嘉州,但唐玄宗从未去过,白居易显然是在散布谣言。

不仅如此,沈括还对杜甫的诗提出质疑。 他说杜甫《古柏一排》中“霜皮雨落四十圈,暗色高耸天两千尺”。 其中,“四十周围”和“两千尺”显然有问题。

因为他默默地用笔算了一下,得出了一个结论:直径四十米,差不多有七英尺的直径,一棵直径七英尺的树,实际上有两千多英尺高。 真是“哈哈”啊!

如果按照沈括的逻辑思维,那么我们的唐诗宋词就读不懂了。 因为经过仔细计算,这些诗大多存在事实错误。

尤其是李白的诗中,总有“飞落三千尺,似银河从天而降”之类的诗句。 那我们就要算出庐山瀑布的真实高度,然后改成“飘落四百九十一尺”?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苏轼的《江成子:十年生死》呢? 从创作时间来看,当时王甫已经死了十年,但一千里的距离肯定是错误的。 当时,苏轼在山东密州,王甫葬在家乡四川眉山。

所以,这首诗只能改为“孤坟一千六百一十一里,无处谈荒凉”。 而且,这个“1611英里”仍然指的是公路旅行。 如果你走水路或者坐马车,那就不知道了。

另外,正如人们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经常提到的那样,似乎并不清楚什么是“乌鸦”,什么是“江枫”,什么是“半夜钟声”。 绝对禁止写,否则就等于造谣。

诗歌不是科学报告,实在没必要​​说得那么真实。 而且,文学修辞手法上有一种“夸张”。 像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尤其喜欢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强烈而丰富的情感。

他常写“黄河水从天上来”、“十步杀人”等。 难道还要求他先算出黄河水面到大气的垂直距离,然后去县政府翻出档案来证明他“杀人”的真实记录吗?

即使不使用“夸张”的修辞,中国文学也非常注重“意象”。 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就是故意写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似是而非”,实际上却能激发读者自动联想的词语。

因为只有这样,一首有限长度的诗才能有更多的解读可能性,从而延长诗的生命力,扩大传播范围,达到千古传唱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古典诗歌不能太“现实”。 一旦写得太详细、具体,诗中的情感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的做法会让诗歌失去自身的“张力”和使其恒久的“生命力”。

诗的优点就在于“如此如此”。 它用“意象”来拓展内涵,让不同的欣赏者读到其中最满意的一面,最终让每个人都获得审美享受和思想启发。

结论

诗歌和歌曲是艺术品,而不是学术论文。 写学术论文必须严谨,但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则需要浪漫。 同时,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本身也必须有浪漫情怀,否则还不如只看学术论文。

艺术与艺术一样好,学术与学术一样强。 两者齐头并进。 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主要是享受,同时也兼顾知识的普及。 另一方面,学术界专注于将知识带给每个人并推动世界进步。

把学术的视角运用到艺术上,就像一对夫妻吵架:男人执意要和女人讲道理,却不明白女人此刻只想和男人发生关系。

上一篇:卜算子咏梅(南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下一篇:风水堂:女人梦见很多蛇预示着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