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客们饮酒时,苏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明月几时来?我以酒问青天,不知何年。”今天是在天宫吗?”
苏轼写这首诗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经历过什么? 而这部943年前的巨著,难道只是为了纪念弟弟苏澈?
1. 一个骄傲的年轻人,穿着鲜艳的衣服和一匹愤怒的马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眉山位于长江上游。 这里风景秀丽,人文荟萃。 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地方。
“唐宋八大家”中,苏轼、苏辙及其父亲苏洵占三位。 眉山不远处,诞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等伟人。 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有文学气息的地方。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二十七,你开始努力”,指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苏洵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类型。 他年轻时不喜欢读书。 直到妻子怀了苏轼,他才开始努力学习。
天才意味着天赋。 苏洵虽然起步较晚,但“加速”很快,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苏轼、苏辙两兄弟变得“比师父还要优秀”。
更“可怕”的是,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一位精通儒家经典的文学青年。 在她的指导下,聪明好学的苏轼甚至能背诵《汉书》这样的大部头著作。 潜移默化地,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就植入了他的脑海里。
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以《论刑赏诚信的完善》一文,获得了另一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近乎“狂热”的认可。 ”。 他说:“读石的书对你没有帮助。” 我感觉出汗了,好消息! 好消息! 我应该避开道路,放飞自我。”(《与梅圣玉述》)
苏轼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自然很快就在京城名声大噪。 孝顺母亲三年后,他终于走上了自己的仕途。
2、中年忧郁、屡遭拒绝
苏轼走上仕途时,已是北宋晚期,冗官、冗员、冗费问题严重。 他就此写了很多文章,批评了目前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宋神宗即位后,意欲大展宏图,恢复汉唐旧境。 他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 虽然他也想解决北宋面临的很多问题,但苏轼的政治观点却与王安石不同。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与维新派意见不合,屡遭排挤。 于是他写信请求对外调动。
宋神宗本来想封他为知州,但被王安石阻拦。 两人最终采取了妥协的办法,请苏轼去条件较好的杭州,担任通县。 此时,他已经34岁了。
曾经年少轻狂的苏轼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了杭州。 美丽富饶的杭州显然是一个“治愈系”。 苏轼在此写下“欲比西湖,不如浓妆淡抹”等雍容华美的文字,足见他的好心情。
在杭州生活了三年后,因弟弟苏辙在济南打工,苏轼便申请到离济南不远的密州工作。
如今已经四十岁的苏轼,心情郁闷。 他在《沁园春·关关清清》中写信给苏辙:“我笔上万言千卷,写君尧舜,何其难哉!”
一生所学“卖给皇家”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与繁华的杭州不同,当时的密州还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 而且,当地官员为了讨好朝廷,甚至刻意隐瞒蝗灾严重的事实,让密州百姓苦不堪言。
苏轼就任密州知府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地方赋税,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救灾,同情百姓。 过去两年,他在密歇根做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赢得了人心。
尽管密州的生活显得那么平淡,但苏轼的野心却从未消失。
有一天,他外出打猎,幻想自己是一位极其勇猛的战士,于是他便创作出了那首名曲《江城子·密州狩猎》,“我谈少年时的疯狂:左手持黄,右执蓝,戴锦帽貂皮,骑千马滚遍平原,为报城陷,跟随太守,亲手射虎,观孙朗。 ”
远离朝廷的苏轼,一直关心国家大事。 当时,西夏多次入侵宋朝,但北宋反击无力,国家损失数支军队,羞辱国家,丢地赔款。
因此,苏轼虽然远在密州,却幻想着像冯唐一样,从80岁起就被重新聘用,再次被朝廷招揽。 哪怕是被指派去杀敌,他也会毫不犹豫。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40岁的苏轼梦见亡妻王芙。 王甫16岁时,与19岁的苏轼结婚。 11年后她因病去世。 与王甫一起生活的十一年,也是苏轼一生中最振奋的时光。 然而,王甫死后,苏轼的事业开始坎坷,生活也受挫。
因思念亡妻而伤心欲绝的苏轼,在密州的冬天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江城子》:“十年生死无际,若不思念,终无有”。算了,千里之外的孤坟,无处可抒悲凉。” ……”
从爱情的角度读这首诗,已然让人感到凄凉和悲伤。 而如果结合苏轼事业的坎坷,甚至还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惆怅。
3、饮酒歌唱,人生的几何
永熙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苏轼对酒唱歌,喝得酩酊大醉。
离开杭州之前,苏轼原本以为,通过担任密州知县,可以与济南的弟弟苏辙更亲近。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密歇根已经快三年了,他还是没有见到弟弟。 他们已经分开七年了。
于是,苏轼对着中秋的月亮,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明月几时来? 酒问青天。” ……天宫里不知是何年……
在解释这首诗时,很多人都只认为是他思念弟弟苏澈时写下的。 然而,从这首诗之前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丙辰中秋,痛饮醉酒,我一边思念子游(苏辙字子游),一边写下这篇文章。”
“鉴”字说明思念哥哥并不是这首诗的主要目的。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中秋赏月和自己的现实感受。 然而,直到第二部分,这首诗才真正进入主题,这才是诗人真正所想的。
“不应该有仇恨”是诗人说服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如意,天上的月亮有盈亏,更何况人间的悲欢离合?
显然,这里的“悲欢离合”不仅指他与兄弟的分离,也指他被迫远离寺庙的无奈和对朝廷的矛盾心理。
诗的最后,苏轼安慰自己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就顺其自然吧,让我们共同的明月冲破一切时空的限制,将有缘人联系起来。再次在一起分开。
这里“分享婵娟”的对象不仅指与弟弟团聚,也表达了苏轼想要再次站在朝堂上侍奉皇帝的愿望。
试想,此时的苏轼刚刚四十岁,正值壮年、权力巅峰的年纪。 虽然当时他被贬到了外县,但他毕竟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再上天堂的。
结合上面的《江成子·密州狩猎》诗,我们甚至可以断定,在《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中,苏轼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早日归朝、做出贡献。
基于这样的理解,如果我们回头看“天上宫中不知是何年”这句话,我们就应该将其理解为“不知现在朝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
结论:南宋文学家胡载在《苕溪余音从话》中说,“中秋诗自东坡《水调歌头》问世以来,已无用”。 千百年来,古今人们都有关于中秋节的诗篇。 中秋诗或许不下万首,但苏轼的诗是唯一无与伦比的。
然而,这可能是最容易被误解的作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水条歌头》中,苏轼不仅想念弟弟,还想念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宫廷。
参考资料:《与梅圣玉书》、《苕溪余音丛谈》、《苏轼密州词略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