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2015年3月30日第九课《古诗三首》一课

| 佚名

2021年3月30日上午第一堂课,我教授的是教育部三年级下册三(4)班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课。 现在我们要反思以下几点: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 它通过对春节期间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写,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紧扣标题,描写了春节期间的热闹场面和欢乐气氛; 后两句紧接上文,用“通通日”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以及“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达了万物更新的景象,揭示了新的法则和哲学。事物总会取代衰落的事物。 全诗文笔轻快,色彩鲜明,眼中的风景与心中的情感融为一体。 这是一首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寓意深刻的好诗。

我将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教授本文。 第一:导入图片以显示诗的标题。 我采用看图猜传统节日的方法来介绍,并搭配音乐来吸引孩子的兴趣; 然后交流了其他传统节日的信息,回忆了所学的传统节日,为本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做铺垫。 第二:初读引导,整体感悟。 首先提出自读要求,要求学生带着“思考三首古诗各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的问题进行阅读。 这也是本班的课后练习。 核对、朗读时,重点关注“屠苏、牧童、兄弟”等难读的单词。 第三:读《元日》,体会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这个环节重点在于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古诗词的含义,并提供多张图片,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力,感受春节的热闹。 第四:总结学习方法并加以拓展。 最后一个环节呈现了其他有关春节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结学习方法,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尝试自学剩下的两首古诗。 本课的重点是教孩子们如何学习古诗词,重点学习第一首古诗词,从支持到放手,授之以鱼。

虽然一堂课经过精心设计,但仍然存在缺陷:

1、语文教学是阅读教学,边读边体验。 在古诗词教学中,更要注重引导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朗读不够。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朗读,通过阅读促进理解。

比如引导孩子读古诗词时,可以这样设计: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公民,你会怎么读?

如果你当时是官员,你会怎么读?

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怎么读? ”

从不同角度阅读,孩子自然会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明”。

2、古诗词教学需要逐字翻译吗?

在课后教研中,张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带领孩子们逐字逐句地理解这首诗。 看似很扎实,实际上却有些脱离了古诗词的独特韵味。 在理解诗歌的部分,我们不需要深究每个词的含义,我们只需要理解关键词即可。

3、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哪一段比较合适?

我在课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想到解决办法。 在小组教学和研究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时导提问:“当你解释‘的’是过去的意思时,你有没有想过它的本义?” 我惊呆了。 我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个词。 “除”的本义是指宫殿的台阶。 后来,这个词的含义被概括为也指普通的步骤。 人们爬楼梯时,必须一层一层地爬上去,意味着一层已经过去,又迎来了新的一层。 所以,“地”既有除旧之意,又有更新之意。 “鞭炮声响,屠苏春风送暖”。 诗中的“一岁除”二字,就是一年过去了,也意味着旧的一年被新的一年取代了。 这个时候联系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似乎是合适的。

4、在教学生“福”字时,可以融入一些汉字文化。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确实如此。 课后的兴奋,兴奋后的沉思,似乎总是伴随着“如果”。 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在这次教研中,只有总结得失,才能更有信心前行。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前来听课并帮助我润色课程的老师们。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似乎不再那么害怕古诗词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教学设计

9.“元日”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元日》生词。

2、能够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词,识别古诗词对应的传统节日,背诵《元日》。

3、读《元日》,理解诗意,想象和描述诗中所呈现的欢乐热闹的节日场景,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1.导入图片以显示诗的标题

1. 展示几张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然后问:孩子们,我们来玩一个看图片猜传统节日的游戏。 (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音乐)

2、启发: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传统节日》,说说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

3、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 今天,让我们跟随三首古诗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版块:传统节日)

2.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找个同学起来给我们念自读要求。

1、明确要求,给自己读古诗词。

(一)展示自读要求:

①借助注音自由朗读,理解诗词。

②看注释,思考这三首古诗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2)学生自读并与同学交流。 (《屠苏牧童兄弟》阅读指南)

2.检查自学和摄像引导。

3.沟通。

①这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些传统节日? 你怎么知道?

默认:“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从标题就知道了; 《清明》是关于清明节的,我们从诗名和诗的第一行就知道了; 《9月9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从标题“9月9日”可知。

4、总结:这三首古诗的标题都表明它们是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仅用28个字就写出了这样热闹的场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元日》(板书、一起朗读)。

3.读《元日》,了解意义和感受

1、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一)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你能告诉我现在我们怎么庆祝春节吗? (课件展示了相关场景)

放鞭炮:大多数人喜欢在除夕夜十二点放鞭炮,目的是辞旧迎新。

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年的到来,新的开始的开始,祝愿新的美好未来。

贴春联:表达美好祝愿。

2. 合作探索和理解诗歌。

(一)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人们是如何庆祝春节的? 答案就在王安石的歌曲《元日》中。 我们赶紧过去看看吧。

教师示范朗读《元日》(音乐):古人作诗后,常常反复背诵,读出其语调、节奏的起伏,从而读出古诗词的神韵。 看看句子 1、2 和 4 的最后一个单词。你发现了什么? 它押韵,需要读更长的时间。 下面请听老师朗读。

提名评价:您觉得老师的读物怎么样? 谁来评价一下?

展示古诗词的明显节奏,学生自读、点名朗读,并给予评论和鼓励。

元日

鞭炮声//消去岁月,春风//给屠苏带来温暖//。

千门/万户//瞳孔/日,总以/新桃换旧符//。

(2)过渡:接下来,让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同学分享所读的内容。 每个人一次读一个句子的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按名字朗读,读出节奏)。

评语: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老师读一句话,你也读一句话,好吗?

(3)过渡:现在你会读诗了,你知道每首诗的意思吗? 想一想,过去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古诗词的? (相机板帖子:使用笔记,连接生活,查看信息)。 原来方法有这么多。 现在邀请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古诗词的意思。

(出示古诗词及注释。)

(4)全班交流,老师镜头点评。

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一句? (交换相机)

鞭炮:原指竹子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后引申为鞭炮。

“相隔一年”是一年的意思,“一岁”是一年的意思,“相隔一年”是一年过去的意思。

“鞭炮声送新年”:人们在鞭炮声中告别旧的一年。

①根据图片介绍“鞭炮”:原指竹子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 古人用这种方法来驱鬼辟邪,后来演变成了鞭炮。

②展示过年鞭炮的图片并播放鞭炮的声音,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默认: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让人感觉非常喜庆、热闹。 【留言板:放鞭炮】

③引导理解“除”的含义,再理解“一岁除”的含义(一年过去了)

“春风送暖屠苏”:和煦的春风送来新年,人们欢聚一堂,喝美味的屠苏酒。

① 读好“屠苏”二字,并借助注释解释“屠苏”的意思。

老师补充:古代,一家人聚在一起喝屠苏酒。 家里最年轻的成员先喝,然后是年长的成员。 因为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又长了一岁了,所以大家都要表示祝贺; 过年时老人又长了一岁,过一段时间再喝,寓意祈求长寿。 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楚日》诗“岁末饮屠苏,不知不觉已七十余岁”就是指这一习俗。

②引导想象: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温暖的春风,品着屠苏酒。 人们会怎么说?

默认1:孩子举起酒杯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寿!”

预设2:大人们一边喝着屠苏酒一边说:“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的生活会一年比一年好。”

③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你能说出哪个词?

“温暖”是什么意思? 难道只是指温暖的春风吗? (心情也温暖)【板帖:喝屠苏酒】

摘要:教师解释这首诗前两行的意思,学生朗读这首诗。

过渡:人们在鞭炮声中庆祝春节。 大家围坐在一起喝屠苏酒。 他们还会做什么? 我们往下看。

“千户同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千户:意为千家万户。戈戈:明媚的阳光表达着幸福的心情,也象征着光明美好的未来。 阳光明媚,你感觉如何? 快来阅读吧。 [留言板:太阳升起]

过渡:开门,人们在做什么?你看:引用

“总是用新的符咒替换旧的符咒”:人们忙着拆掉旧的符咒,换上新的符咒。 [板帖:更换新的桃符]

①展示“桃符”图片并添加简介:古人认为桃木是可以辟邪的神树,所以在上面写字或画图,以辟邪祈福。 后来,桃符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春联。 诗中,《新桃》省略了“福”字,《老福》省略了“桃”字。 这样的写法使得这首诗的表达不重复、简洁。

②古代的符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符”是从竹开始的。 写于师范学校。 主要是上短下长,左下部分纵向稍短,横向部分写在横向中心线上,最后一笔写在纵向中心线上。

③老师给大家查到了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 我们来听听吧。

提供资料:王安石不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写这首诗时,正担任宋朝宰相,正在进行大力改革,废除旧制,实行新政,造福百姓。 他对新政策的落实充满信心。

师:读完资料,你认为这里的新桃、旧符指的是什么?

旧的符号就是旧的制度和不合理的法律; 新标志包含新政策和新法律。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王安石对实施新政充满信心,心情愉快。

总结方法:原来联系背景也是学好古诗词的一种方法。 [董事会帖子:联系背景]

“新桃换旧符”的习俗代表着怎样的场景? (板书:辞旧迎新)。

摘要:教师解释最后两句的意思,学生朗读这首诗。

我们都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你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摄像板上有彩色印刷)新年了。 人们燃放鞭炮,辞别旧年。 新的一年里,暖暖的春风吹来。 大家聚集在一起喝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人们开门迎新年,忙着除旧换新。 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你会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来阅读吧。 (一起读古诗:读的不仅是春节的热闹,还有王安石施行新政的雄心。)

3、再读古诗,想象图画。

(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力。

春节到了,让我们一起穿上新衣,走上充满年味的街头吧。 温暖的春风吹过我们的脸庞。 我们边走边看,向邻居打招呼……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节日场景? 这四幅画你最喜欢哪一幅? 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发挥想象力,变换角色,描绘古诗词中描写的节日场景。

老师们用镜头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①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挂上新的桃符。 为什么是这样? (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上面画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招福避祸。) 那人把旧符换成了新符。 陶师会说什么?

说说春联。 桃符是春联的前身。 你家贴了哪些春联? 你还知道哪些春联呢?

②鞭炮噼里啪啦地响。 你认为谁在放鞭炮? 你看到了什么?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据说可以驱除邪灵和瘟疫)

③屋内,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温热的屠苏酒。 他们还会说什么? (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3) 现在,你能看一下老师给出的图片并试着记住它们吗?

4. 总结研究方法并拓展

1、扩展、延伸。

过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墨客、诗人写下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诗词。 你看:引用

展示有关春节的诗词并背诵以积累。

孩子们被迫不睡觉,却整夜待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苏轼的《守岁》

屠苏灯还没有升起一半,灯前的草地上写着桃符。 陆游《夜大雪》

万物迎春送残蜡,今夜岁终。 傣族复古“除夕夜”

2.总结研究方法。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出了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吗?

(二)点名交流,指导梳理学习古诗词的“四步法”。

第一步,用注音认生词,通读古诗词,读出韵律; 第二步是借助注释或同行交流来理解诗的含义; 第三步,融入情境,拓展想象,描绘画面; 第四步,把握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安排预览。 利用今天学到的“四步法”,尝试自学《清明》和《9月9日缅怀山东兄弟》。

上一篇:河北省卫健委关于设置正定县第二人民医院的批复

下一篇:(知识点)一往无前的往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