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有一个美丽的海岛县——玉环。 大多数来玉环的朋友都会询问玉环和杨玉环的关系。 以安史之乱为契机,史学界一直存在唐代第一美女杨玉环是否死于马嵬坡的争论。 本文重点讨论杨玉环无论死与否,都与玉环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玉环概况
玉环位于东海之滨、长江口以南。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终年湿润。 是避暑度假的理想去处。 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参观。 东晋王羲之探亲访友,南齐陶弘景居家炼丹,南梁谢灵运上岛求仙……
玉环由杜鲁门半岛和主岛及周边50多个岛屿组成。 主岛因地势酷似石榴花,古称留里岛。 又名母流山、滴飞山、玉流山等,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福地是中界山。 唐会昌二年(842年),于玉流山设玉露镇; 日本《安祥寺慧云传》记载,公元842年,唐代商人李处仁在日本造船。 经过六天六夜,船又开回了温州乐城县玉流镇前(这里“乐城”和“玉露”拼错了,引用了日本史料记载,主要是为了证明“玉露”的存在)镇”)。 南梁开平二年(908年),为避钱刘(852—932,读liu)之讳,改名玉环。 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是这样描述玉环的:晨雾环绕岛,形如环; 其上有流水,洁白如玉。
玉环县行政管辖范围与周边县市有较多交集。 东晋时,该县属乐城县(今乐清市); 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岛屿迁移,楚门半岛划归太平县(今温岭市),而该岛则由流浪汉私植; 雍正六年,岛上设立玉环殿,开始有独立的行政建制,隶属温州府(今温州市)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设立兴岛县,玉环厅改为玉环县; 解放后,玉环县划归台州管辖; 清雍正年间及1958年至1959年,洞头区(今属温州市)划归玉环县。
杨玉环的故事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杨贵妃的名字,《资治通鉴》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长恨歌》只说她是“杨玄炎的女儿”。 唐大中九年(855年),距杨贵妃“死”约100年,郑楚杰编的《明皇杂录》中首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 后人至今仍在使用。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郑熙《金阳门诗笔记》云:“玉奴,太真亦小字。” 郑楚杰与郑熙同为唐朝人,生活时代相近,又都是进士,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 当然,这两个名字可能都是杨贵妃的,一个是她的真名,一个是她的小名。 也有人认为,杨玉环的真名是“杨宇”。 至于被称为玉女、玉娘、玉环,都是唐代的称谓习俗。 玉奴是小玉儿的意思,玉娘是姓玉的女孩,欢是指肥胖,“杨玉环”是“杨家胖女玉儿”的昵称。
杨玉环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官宦家庭。 开元十七年(729年)。 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三叔杨玄贵家中。 杨玉环天生丽质,悟性极强。 除了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外,她性格温和,精通音乐,能歌善舞、弹琵琶。 “自然美景很难放弃,一旦选择在君王身边”(白居易《长恨歌》)就成了必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寿亲王李浩在一次婚礼上对杨玉环一见钟情。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应武惠妃的请求,下旨封杨玉环为寿公主。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唐玄宗因武惠妃的去世而郁郁寡欢。 高力士推荐杨玉环“容貌姣好,品质优良,当为朝臣”,于是将22岁的杨玉环召入后宫,随后又下圣旨,命令杨玉环去太真宫修道,道号“太真”。 次年正月,唐玄宗“赐金钗、金钗、金项链”(陈洪《长恨歌》),他与杨玉环相恋。 宋代音乐史《杨太真传》记载:唐玄宗初得玉环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对宫人说:“娶贵妃”。就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藏一样。”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将韦兆训的女儿封为寿公主,杨玉环也被封为贵妃。 唐玄宗自从废了王皇后之后,就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所以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了。 此后,“后宫佳丽三千,相爱三千”(白居易《长恨歌》)。
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军名义发动叛乱,反抗杨国忠,兵力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人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 路过马嵬邑(今陕西省兴平市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行禁军将杨国忠斩首。 同时,他们认为安史之乱是因为贵妃,她是国家的灾难。 她问“贼还在”,要求再次杀掉杨贵妃,以免后患。 与杨贵妃关系很好的太监高力士也劝说唐玄宗杀了她,杨贵妃也就不见了。 时年三十八岁的马嵬坡,暗指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六军无奈,死在马前”。眉毛倒了”。 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派人寻找杨贵妃的尸体。 这一结果记录在两个版本的历史记录中。 《旧唐书》(唐代版)记载“皮已破损,香囊尚在”; 《新唐书》(宋人编)只有“香袋尚在”。 宋人故意删除了“皮肤受损”等四个重要的字眼。 这是因为时间的流逝,渴望还原历史事实吗?
探究杨玉环逃亡路线的秘密
杨玉环之死与不朽之争不仅出现在新旧唐书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充满了矛盾。 诗中还描写“马嵬坡下的泥里,没有玉言死的空处”,虽然说“不见美颜”并不代表他没有死,但有是一个强烈的怀疑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陈洪在写《长恨歌》时,生怕后人不知,特意指出:“世间未闻之事,非开元遗民不知。世人所知道的,都在《玄宗本纪》里,现在据说《长恨歌》是云儿写的。 这分明是在暗示杨贵妃并没有死。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的情况,杨玉环的生存是有基础的,因为杨玉环心地善良,无恩怨。 正是陈玄礼指挥的官兵纷纷要求他杀掉杨玉环。 高力士、陈玄礼本人等都与杨玉环关系很好。 ,在执行死刑的过程中,内侍会不会有一点点意图,让杨玉环不死不休呢? 这种神秘的事情发生也不是不可能。 日本史书记载:“高力士将贵妃叫出寝宫,自缢于寺前树下,六军代表陈玄礼检查,确认贵妃已死”。 《旧唐书》对此有记载,称“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陈玄礼欢呼,无甲下跪”。 这意味着陈玄礼脱下了军装上的铠甲,向皇帝道歉。 既然如此,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检查过杨贵妃的尸体。 。 著名“红色学者”于平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慈周等都倾向于让杨玉环生存和逃脱。 当然,也有人替鲍这么说,但可能性不大,否则就不能解释“玉岩空死地不见了”。 至于《高力士外传》中的记载,高力士说杨玉环死在马嵬坡。 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此时李隆基已经退位了太上皇帝。 如果当时高力士说实话,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 所以,即使李隆基后来隐约觉得杨玉环没有死,他可能派人挖坟埋葬他就是为了找到杨玉环,但最终他只得到了一个香包。 除了想念他还能做什么? 如果按照《旧唐书》,杨玉环的“皮已烂”,那么香包应该已经开始发霉了,而且很脏。 使者不可能将这个装有腐菌的香囊送给李隆基。 送给李隆基的香囊可能来自空墓,也可能根本不是来自坟墓。 李隆基知道这一点,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这种心碎和分离的无奈才是《长恨歌》中永远遗憾的真正原因。 所以诗中说李隆基请临邛道士来帮忙,但即使找到了杨玉环,也无法把她带回来。 宫殿。
如果杨玉环没有死,她该从哪条路逃走呢? 据古代交通史记载,由于东边的安史战争,唐玄宗西转南逃四川。 杨玉环东走西走是绝对不准的。 北边是回纥国,南下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于平伯先生认为杨玉环走的是傣洛路。 棠洛路因其南口位于汉中洋县棠水河口,北口位于玉溪(周至)县洛玉县而得名,全长约240公里。 唐洛路翻山越岭,直上直下。 它是穿越秦岭最快、最险的古道,连接关中和汉中。 杨玉环很可能到达玉溪皇后,从洛邑口沿郯洛路进入,出洋县,沿汉水南下至长江,途经襄阳、江夏(今属武汉)、当涂、然后向东。 去了海滩。
有人认为杨玉环后来到了扬州,或者苏州,或者明州(今宁波),可能在这三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山口县九津村(无论是去日本还是去明州)。不是本文不讨论,而是如果他乘坐官船出去的话,杨玉环也不会因为杨玉环的影响而隐居在这个偏僻的村庄里)。
由此分析,顺长江而下,才是避开官兵最安全的方法。 扬州和苏州是中国大陆,还没有出海,所以还不安全。 杨玉环应该继续逃往长江口,离开长江口后向南漂流至明州。 这更符合客观实际。 检查洋流的方向。 在我国大陆架附近,洋流自北向南流向台湾海峡。 因此,长江水离开上海后,因洋流的作用而向南漂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最大的、受长江水养分滋养的渔场并不位于苏北沿海,而是位于长江出海口以南的浙江舟山。 因此,杨玉环离开长江口后,极有可能因洋流的作用而向南漂流。 至于漂流到明州,还是继续南漂到玉环,这是需要讨论的。
典故白居易《长恨歌》等诗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翰林学士、左赞山博士。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作品内容是可以解读的,而不是捏造的。 《长恨歌》发表于元和元年(806年),即马嵬坡事变五十年后。 《长恨歌》中最值得探讨的诗句应该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峦飘渺”。 。 马嵬坡是西北内陆地区,距海岸一千多里。 作者描写了杨玉环在海上仙山的晚年生活。 我们有理由大胆推测,当时杨玉环出现在海上仙山的情节,与战乱年代几乎如出一辙。 十年后,相传时任余思县尉的白居易在与友人陈洪郊游时受到启发,写了一首诗来纪念。
如果这座海上虚幻的仙山就是玉环,那玉环一定有杨玉环出现的蛛丝马迹。
唐会昌二年(842年),在玉流山设玉露镇(当时的“镇”为军事建制)。 值得注意的是,“刘”改为“瑠”。 虽然读音相同,但“瑠”似乎有保留“玉”字的意思(“王”是“玉”的部首),这不是暗指杨玉环在玉环岛吗? ”也与“流”同,而流里就是珠子的意思,所以一千多年来,玉环一直被称为珠城。玉环这个名字出现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之后,梁太祖朱温封钱镠为吴越王。次年,按照传统的禁忌习惯,钱镠主动将梁太祖朱温及其父朱成的国号改为“乐城县”。 “乐清县”。同样,时任吴越衙门都指挥使的钱传官为了讨好父亲,将乐清县的“玉禄”改名为“玉环”,这就是玉环的由来为避讳,石榴又被称为“金樱桃”等等,此时距离杨玉环被杀已经过去了146年,唐朝也已经更迭了。 玉环县历来是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地。 如果说“玉露镇”是驻军前来纪念杨玉环、祈求神佑的地方,那么因忌讳而将“玉露”改为“玉环”就是归还了。 初衷是顺其自然。 这次改名,是因为官兵杀了杨玉环,正统史料无法记载,民间也无从得知。 因此,宋代第一状元王十朋(1112—1171,乐清县人)也感叹道:“刘玉何时改玉环?” ,古老的青山依然清晰可见; 残存的人不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只有潮水的声音一天天回来。”
杨玉环在官兵心目中,在文人眼中,都有着矛盾的愿景。 南宋曾冕(1109—1180,读作dí)认为杨玉环是“佳人”,应深恶痛绝。 他在其七绝诗《玉环山》中写道:“天宝尘埃暗,祸从妃笑起。玉环字可憎,不如改名青山。” 曾谦是一位元老级的皇家文人。 诗人从唐天宝末叛军攻克长安、洛阳的情感出发,想到“祸从妾笑”,巧妙地将地名与人名联系起来,其他名字都流露出对地名被玷污的遗憾和对杨贵妃的仇恨。
不过,在王十鹏心目中,却是另一种荣誉。 他在担任夔州太守时,曾写过一首《镜惠楼前有一颗荔枝……》的诗,不仅关心家乡的特产“瑶柱”(海干贝,非常好吃)),还被暗示与杨贵妃有关,常常引起他的怀念。 “木老生赤九丹,百颗明珠照丽人。因运河味而思瑶柱,故乡思玉环……”诗后,王十朋“自言自语”。注释》:“玉环,妾名,吾城有玉环乡。”
杨玉环在玉环的踪迹
“青天在上穷,黄泉在下,两处都不见踪影。” 白居易在这里暗示杨贵妃既没有去世,也没有注定要返回地狱,而是仍在人间。 人间,一是人活着的时候,二是灵魂所在的地方。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洪教授认为,杨玉环最终来到玉环,极有可能是在大雷山清虚宫修行。
大雷山属于雁荡山脉。 “它发源于雁荡东北部的泰安山,高耸、起伏、曲折,其上有蛟龙,常有云雾,怪石万千,水洞千变万化。波涛四面,始终如云。” 大雷山由此得名。元代进士陈皋有诗咏大雷山:“入山惊险,登山觉天低”。 。 日过险峰,云歇翠壁。 花朵染血,怪鸟模仿它们的叫声。 你一定要来这里,逃离这个世界。 ,通往桃园的路已经迷失了。”
事实上,大雷山不仅是一处逃离尘世的地方,更是一处修行的好地方,而清虚宫无疑是最理想的道场。 清虚宫,俗称下台堂,位于大雷山西支,半山密林深处。 直下山脚不到一里,就有乐清湾海边的“上园码头”。 三国时期,被道教尊为四大天师之一的葛玄(164—244)曾在清虚宫旁炼丹。 今尚存“阁玄炼丹室”遗址。 南朝梁朝时期,号称“山相”的道士陶弘景(456—536)曾隐居清虚宫禅修。 相传,陶弘景在前往玉环大雷山途中,收了生性好仙的周子良为弟子。 陶弘景、周子良在清虚宫修道时,也为当地村民治病。 治疗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干草燃烧后放入竹筒中,然后用竹筒覆盖患者的穴位。 拔出竹管后,会有气泡。 一股白色的气体被村民戏称为“陶气管”,与拔火罐类似。 如今,玉环当地人也将“陶风缸”演变为“顽皮缸”,意思是顽皮(犯小错误)的孩子必须由父母教导(管理)。
从葛玄、陶弘景等人前来修行来看,当时清虚宫的影响力和地位是非常高的。 杨玉环因洋流漂流到玉环。 他渴望逃离混乱,修行道法,所以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清虚宫。 “宫殿精巧,有五朵云彩,仙女众多,有一个人,名叫太真,容貌雪白,色彩斑斓。” 这是杨玉环清虚宫生活的写照。 杨玉环在玉环的亮相和与世人的见面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当时的人们认为,杨玉环在玉环的出现可能是他灵魂的出现,并慢慢流传到首都长安等地。 马嵬坡事变86年后,由于杨玉环身在玉环,玉流山驻军自然被命名为“玉露镇”。
关于杨玉环的生死传闻,颇有争议。 首先,历史记载粗糙且矛盾。 二是文人的浪漫描写。 虽然很多传说无法考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盛唐的代名词。 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探索。 。 因此,玉环县名与杨贵妃的关系不免“让家乡思念玉环”。 清代光绪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王永妮(1839-1916)曾写下一句名句:“蓬莱青前住人间,千泉住海上玉环”。 不禁让人仔细思考。 这不是暗指生活在海上仙境的杨玉环吗? 这个岛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