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墨客也喜欢在诗中写云。 李白写道:“众鸟高飞,孤云独行”。 ”贾岛道:“唯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等等,关于云的诗太多了。 不过,专门写“云”的人并不多,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首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 有趣的是,这首诗虽然写了云,却根本没有提到。 来到《云》,让我们欣赏这首诗。
云
如果有什么阻碍,你怎么能对它的来源保持谦虚呢?
朝入洞庭苍茫,暮归巫峡深邃。
过河,循鸟影,抱树,唱远方的猿声。
别躲在高唐。 枯萎的秧苗等待着雨水。
这是杜牧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出自《杜牧诗集》。 他是晚唐诗人。 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常与李白、杜甫的“大诗”相提并论。 有人说他们不如“大李杜”,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生活得晚就贬低他们的功绩。杜牧才华横溢,但他的仕途却不尽如人意。充满了坎坷,他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他不得不四处漂泊,以寻找机会。
也许是因为这段人生经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如天上的浮云,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都知道,由于社会原因,晚唐的诗文大多是非常柔和、悲伤的,有些消极的。 然而,杜牧的诗大部分并非如此。 或许这就是他的性格所致。 他的诗文大多语言清丽优美。 不郁闷。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他为我们描述了云的特征。 在诗人眼中,云是飘忽不定、无常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更像是诗人本身的人格特质,像云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在这里,“那是碍事”和“多么谦虚”,使云的特点更加鲜明。
紧接着,在接下来的两行诗中,作者从“黎明入”和“暮归”两个时间点出发,再从“洞庭”和“巫峡”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出发。 用空间来描述它,再次为我们凸显了云的特性。 云朵就是这么飘忽不定。 可以说,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却又无处不在。 “深”、“广”两个字是具体的描述。 对比极其鲜明,描述生动立体。
脖子上,作者提到了两种动物,鸟和猿。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移动速度非常快。 至此,诗人提到了时间、环境、动物,这些都是在描写云。 他从多个层面将云的形象在纸上变得更加立体,让我们的思绪跟随文字的运动。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引用了宋玉《高唐赋序》中记载的典故,说他与楚项王游云梦台,天上只有云彩。 这个典故凸显了云的重要性。 在这首诗中,他把朴素的云写得惟妙惟肖,引经据典也十分准确,足见他的才华。 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流露了他自己才华不被认可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