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倒树沙沙作响,一望无际的长江滚滚而来。
惆怅彷徨,孤独病态舞台百年。
艰难辛酸恨鬓霜,酒杯沾新止。
欣赏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高空眺望的秋江风光,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年老、病痛、孤独的复杂情感。 可谓是慷慨激昂、感人至深。 杨伦称赞这首诗为“杜诗集里最好的七言诗”(《杜氏精泉》)。 胡应林的《诗叟》甚至称赞这首诗是古今最好的七言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登高的经历。 第一幅对联。 诗人着眼于夔州的具体环境,用“风极”二字带动全联。 他从一开始就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好话。 夔州以猿多而闻名,峡口以风大而闻名。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但这里风很大。 诗人登上高处,峡谷中不断传来“高猿吼”的声音,有“空谷闻声,愁绵绵长”之意(《水经朱·江水”)。 诗人把目光从高处移到了河流和舟渚上。 碧水白沙的背景下,点缀着成群的鸟儿,迎风飞翔,不断盘旋。 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其中,天、风、沙、河、猿吼、飞鸟,都是天地所造,自然配对的。 不仅上下句相对应,而且句内还有自我对比,如上一句的“天”对“风”,“高”对“己”; 下一句的“煞”对“朱”,“白”对“清”,读起来很有韵律。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这十四个字严谨准确,没有一个是虚假的。 用词来表达“一切都归功于斧头”,达到了一种奇妙而难以形容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联的首句末字一般都是斜声,而这首诗却用平声押韵。 沈德潜因“二联重用韵,变格”(《唐诗别彩》)而受到赞誉。
春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无边摇曳的木叶,低头望望无尽流淌、滚滚的河流。 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他深深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无边”、“无尽”,使“萧萧”、“滚滚”更加生动,既让人想起木头倒下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形状,又传达了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的感觉。野心难以实现。 。 通过忧郁、哀伤的对联,展现出高超的文字功力,确实有“架起一座桥梁”、“关注百川之东”的磅礴气势。 前人称赞其为“古今无双”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天的景色,但直到颈联才点开“秋”字。 “只在台上”表明诗人在高处眺望远方,将目光与内心的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常客”点明了诗人的漂泊生涯。 “一百岁”比喻生命有限,这里特指晚年。 “悲秋”二字,写的是悲伤。 秋天不一定是悲伤的,但当诗人看到那苍凉而雄伟的秋景时,不禁想起自己在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于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诗人把最容易悲伤、有病只爱上台的老客人的感受概括成一副“雄壮大声,真大声”的对联,让人深深感受到他的重击。 情绪脉搏。 此联中的“万里”、“百年”与上联中的“无边”、“无尽”也互相呼应:诗人的旅行忧伤和孤独,如落叶江河,无休无止地推赶远去。不断地,情感和场景融合在一起。 诗中至此,就增加了作客、思乡的一般意思,又增加了久违的孤独的内容,以及秋日忧伤病痛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的叹息。远离故乡千里耄耋之年,诗意更显深邃。
最后一副联是一对结,有五六句。 诗人准备去体验贫穷和贫困的痛苦。 国家危难、家庭忧虑,会让他的头发越来越白。 再加上他因病戒酒,这让他的悲伤更加难以排解。 原本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现在却无缘无故地激起仇恨和悲伤,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很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是“飞扬颤抖”,而这里却是“柔柔冰冷,无限哀伤溢于言表”(《诗叟》)。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每一个都有其自己复杂的写作方式。 第一联着重描绘眼前的具体景物,如画家的工笔,形、声、色、神态都一一表现出来。 第二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就像画家的写意一样。 它应该只具有表达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力来补充它。 三联画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两个方面表达情感,从异国他乡的漂泊到患病和残疾。 四联还包括白发日渐增多、戒酒护病等内容,并总结出艰难时世是贫穷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国时的感悟就凸显出来了。
这首诗的八行全部正确。 粗看,头尾似乎“不对劲”,胸腹似乎“无心正对”。 仔细想想,“一篇文章里,每句话都是有规律的,一句话里,每一个字都是有规律的”。 不仅“通篇皆法”,而且“所用句词”,“古今之人,绝不敢教,亦绝不能教”。 能赢得“一代无双”的美誉(均见胡应林的《十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风大,天高,猿猴哀鸣,白鸟从朱吉斯坦的清沙飞回来。
天高气爽,秋风凛冽,猿猴啼嚎,甚是凄凉; 清澈的河岸,洁白的沙滩,海鸥、苍鹭在天空低飞。 上联两句仍用对仗押韵,句句自相对立,毫无虚伪之处。 这是诗人登高时看到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高处仰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的笔下,人们却能强烈地感受到:风的悲凉,猿猴的啼鸣,鸟儿的婆娑,都是由看不见秋气,仿佛一切都与秋天的方向相协调。 秋天的到来,带来恐慌,无人。 “风很大”。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瞿塘峡入海口。 它以水流湍急、风大而闻名。 “猿猴悲嚎”,巫峡猿猴众多,它们的叫声凄厉凄厉。 当地民歌云:“巴东三峡巫峡漫漫,猿猴三声哭,泪洒衣裳”。 “诸”指水中的一小块土地。
一望无际的倒树沙沙作响,一望无际的长江滚滚而来。
落叶纷飞,无边无际,飘飘欲仙,沙沙作响; 一望无际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滚滚。 颌上的对联是千古名句,描写秋天的肃穆空旷的景色。 一句抬头,一句低头,有一种稀疏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形成,“小小夏”则加快了落叶的速度。 他在描写风景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传达了时光易逝、志向难成的感受。 它的境界非常磅礴,它给人的感动不仅仅局限于晚年的感伤。 也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宇宙的无限和永恒。 通过忧郁而精雕细刻的对联,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功力,有“踏遍山水”、“引百川东引”的磅礴气势。 前人称赞其为“古今无双”的“句中句”。
惆怅彷徨,孤独病态舞台百年。
我曾漂泊千里,常年旅居异乡。 想到这秋天的景象,我更加心酸了。 一生饱受病痛困扰,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颈联是对诗人漂泊生活的高度概括,带有一种挫折的精神。 诗人从空间(千里)和时间(百年)两个方面来写,将长客最容易伤秋、台上病恹恹的感受融为一体。雄伟的对联。 情景交融,让人深受感动。 我能感觉到他沉重的情绪脉搏。 语言极其简洁,是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在《和林玉露》中分析了这副对联:“万里,谓地远;悲秋,谓时时凄;作客,谓久留。” ;常客,指久留;百年,指暮牙;病,指衰弱多病;台高而远;独上台,指无亲友;十四字包含八义,比喻极其精确。” “八义”指的是八种悲惨的事:做客异国他乡,一忧愁; 常客令人悲哀; 千里之外做客,心酸; 秋色萧瑟,令人伤感; 老了是可悲的; 一事无成是可悲的; 亲朋好友分离是悲伤的; 一个人去那里很伤心; 孤独是悲伤的; 独自一人很难过。 患有疾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艰难辛酸恨鬓霜,酒杯沾新止。
时世艰难,生活艰难,时常恨自己的鬓发白如霜。 我喝酒,喝去烦恼,却苦不堪言,不得不戒酒。 最后一副联变成了对一个人身边琐事的哀叹,与开篇《楚辞》那样的磅礴的天地世界形成悲壮的对比。 “苦恨”,很可恨,就是深切的悲痛和仇恨。 “落魄”仍然意味着受困、沮丧、尴尬和沮丧。 辛止酒杯浑浊:一般解释为戒酒,这是不恰当的。 “停止”是指暂时中断某种动作状态的继续。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一个人在台上,一个人喝酒,没有亲朋好友,慢慢举起酒杯解忧,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了。 我一直在喝酒,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不禁为自己身心的衰退感到震惊。 新是指第一次出现。 “茅酒”是一种加酒糟的酒,与“清酒”相比,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为“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