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同时,注重提高素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人民政权在继承和改造旧教育的同时,着手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逐步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教育之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1年,新学制颁布。 各级各类学校和扫盲教育快速发展,学习苏联经验,开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1953年,全国文化教育工作的总方针确定为“整顿巩固,集中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 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市委《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要求逐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到适宜水平。
在国家资源严重短缺、财力严重短缺的困难形势下,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尽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1953年,确定全国重点中学194所。 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重点大学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定》,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医学院。 1959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确定一批大学重点大学的决定》,确定北京大学等16所大学为国家重点大学。 1960年,全国重点院校增至64所。196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重点办办一批全日制中小学的通知》。 据1963年统计,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确定的重点中学487所,占公办中学总数的3.1%。
“大跃进”时期,教育处于盲目冒进的混乱状态。 1961年至1963年,先后颁布了《高等教育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对稳定教学秩序、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质量,调动教师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提高质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先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全面开展了以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改革。通过教育体制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地方教育部门进行检查评估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有力推动了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理想学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想学就学”到“学好”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平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 教育理念逐渐从“育人”回归到“育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质量”纳入二十二条工作方针,明确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这一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法律法规逐步建立,教师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对外交流扩大,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被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打开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大门。 新时代。
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反映中小学教育质量科学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有效扭转单纯依靠学生学业考试的趋势。 以成绩和入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趋势。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能力的理念。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系统构建了各学业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点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或前列。世界。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家的大计、党的大计”的重要论断,把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提高素质教育事业已成为更加紧迫的优先战略任务。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和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规划(2018-2022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相继出台,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系统设计。 并全面部署。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教育特别是高质量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已成为时代主题的教育发展。
70年来教育质量提升成就显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显着提高。
各级各类教育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显着提高。 1949年至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81.7%,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100.9%。 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88.8%,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48.1%,向普及迈进。 201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投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力保障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2012年以来,实现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并保持持续增长。 为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培养质量、加强教育科研和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通两平台”工程稳步推进。 大数据、云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正在从辅助教学转变为深刻改变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有力支撑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他强调,要尊重教师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进入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四有”当好教师、“四个引领”等新要求。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开启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征程。新时代。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师资队伍规模和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教师人数从93.5万人增加到1672.85万人。 2018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7%、99.86%、98.41%,高级职称比例分别达到48.65%、19.31%、分别为27.67%。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24.94%和43.2%。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专业地位显着提高。
教育法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了法律依据。 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已形成了由8部教育法律、10余部教育行政法规、50余部教育部门规章和一大批教育行政法规管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方教育法规。 社会主义教育法制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没有依靠”的局面。 自1993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管理的体系。 、教学、课程材料、教师和学生。 建立多维度的标准体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整个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
一系列标准的构建,使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依据。 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我国已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5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总数达到49.2万人,其中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国际学生25.8万人,占比超过50%。 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走出国门,设立海外分校,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涌现。 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有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9年,上海中小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中取得优异成绩,举世瞩目。 上海小学数学教材近年来从英国引进。 我国大学世界排名整体大幅前移。 进入世界顶尖排名的大学数量大幅增加。 近百个学科跻身世界前千名。 2016年,我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 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教育。
70年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经验
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本身的科学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和总结70年来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我们得出的经验是:
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办学第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任者。 人们。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投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增长见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担负起时代伟大责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 教师是教育计划的基础。 70年来,我国教师数量从不足100万发展到1600万以上。 教师队伍结构、素质和能力不断优化和提高,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国必先强师。 要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来教书育人,树立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的社会风尚,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和教育的能力。 建设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的责任。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 7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这也是一条教育不断探索和改革的道路。 社会主义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是为了人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决克服“五项原则”顽疾,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障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推动学习革命,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转型,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全面推进高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质量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坚持教育内涵式发展,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职责、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保障了教育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法治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性、基础性、规范性和保障性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 要高度重视教育法治,科学立法,加强执法,提高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办学的能力,加强标准建设,强化监督评价、形成质量文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支撑。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开放格局,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带动,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高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增强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更好满足人民多元化、高质量教育需求。 增强教育信心,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全球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教育治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秩序正在重塑,重大技术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我们要抓住机遇,紧紧围绕质量提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姚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