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 佚名

凤凰在凤台上行走,凤凰离开凤台,控江河自行流淌。

幽径埋吴宫花草,晋衣化古山。

蓝天之外,三山半腰,两河分白鹭洲。 (两水一工:一水)

浮云总能遮住太阳,长安的缺席让人伤感。

翻译: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但当凤凰消失后,只剩下河水向东流去。

吴宫花香草埋于荒径,不少晋代皇室已成古墓。

三座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坠落的蓝天,河流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

总有奸臣当政,如浮云遮日。 长安看不到,心中郁郁哀伤。

笔记:

⑴凤凰台:位于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记载:“凤凰楼在江宁府西南角,尚有碧陀,尚可游览。宋元嘉十六年,山中有三鸟飞翔,色彩斑斓,形如孔雀,声如孔雀,和谐,众鸟环绕,故当时人称其为凤凰。

⑵河流: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期,孙吴曾在金陵建都和行宫。

⑷晋朝:指东晋。 南渡后,也定都金陵。 服饰:指东晋文学家郭璞墓。 还是在南京玄武湖公园。 一种说法是指当时的富裕家庭。 衣,即士大夫所穿的服饰,也泛指士大夫、官员、士绅。 城固山:金明皇帝为郭璞修建的陵墓,一时豪华,但到了唐代诗人来看时,已成山沟。今名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

⑸三山:山名。 据《净顶健康志》记载:“山上怪石密布,怪石密布,毗邻河流,三峰并置,南北相连,故名三山。” 今天的三山街就是它的旧址。 明初朱元璋建城时,还在城南围了三座无名山。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城北通往南门——聚宝门的道路。 恰巧城东燕雀湖正在修建宫城,所以这三座山就填在了燕雀湖里。 三山被​​挖平后,在山脚下修建了一条街道,取名三山街。 半落在青天外:形容距离极远,看不清。

⑹二水:一为“一水”。 意思是秦淮河经过南京后,向西注入长江,被横穿其间的白鹭洲分成两支。 白鹭洲: 白鹭洲:古长江中的一个沙洲。 岛上有很多白鹭,因而得名。 现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城江东门外。

⑺浮云遮日:比喻谗言大臣作障,掩盖贤人。 浮云:比喻邪恶小人。 陆贾《新语·神威篇》:“恶臣遮蔽智者,如浮云遮日月”。 太阳:双关语,因为在古代,太阳被视为皇帝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的都城指的是朝廷和皇帝。

欣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韵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前两句描述了凤凰楼的传说。 十四个字连续使用了三个,却没有重复的感觉。 音节流畅,极其优美。 “凤凰台”位于金陵凤凰山。 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凤凰在此山聚,筑台。 山河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吉祥的标志。 当年,凤凰来访,象征着王朝的昌盛; 但“现在”凤凰已飞上天,连六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了。 只有长江之水还在流淌,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 三四句进一步发展了“凤去太空”的意思。 三国时期的吴国和后来的东晋都在金陵建都。 诗人感慨地说,曾经繁华的吴国宫殿已然荒芜,一代东晋风流人物早已入土为安。 那个时代的强大力量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情感沉浸在对历史的尊重中。 他把目光转向自然和一望无际的河流:“青天外三山半倒,两河隔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 长江边上,三座山峰并列,连通南北。 据陆游《入蜀记》记载:“从石凤楼望三山,瑶瑶有中耳,若从其下而过,距金陵仅五十余里。” 陆游道:“夭夭有中耳。” 《吴忠》只是解释了“半落在青天之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岛”,在金陵以西的长江中,将长江一分为二,故有“白鹭洲一分为二”之说。 这两句诗气势磅礴,对比鲜明。 它们是罕见而美丽的线条。

毕竟,李白关心的是现实。 他想看得更远,从六朝帝都金陵,到唐朝都城长安。 然而,“浮云总能遮日,长安不在让人伤感”。 这两首诗寓意深远。 长安是朝廷所在地,太阳是皇帝的象征。 陆贾《心语·神威篇》云:“恶臣遮蔽智者,如浮云遮日月”。 李白诗中的这两句寓意着皇帝被邪恶所包围,无能为力报效国家。 他感到非常难过。 痛苦。 《不见长安》突出诗题中的“邓”字,触景生情。 颇有寓意,回味无穷。 据说,李白非常欣赏崔浩的《黄鹤楼》诗,想比较胜败,于是写下了《登金陵凤凰楼》诗。 《苕溪余音丛话》和《唐诗年谱》都有类似记载,或许可信。 这首诗在技巧上可与崔氏诗相媲美。 正如方回在《莺葵绿穗》中所说:“节奏和气势是不容易改变的”。 从韵律上来说,两首诗都是有意为之,自然押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加修饰,洒脱飘逸。 作为一首致敬古代的作品,李诗有其自身的特色。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将历史典故、眼前的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怀抱。 ,意义尤为深远。

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充满创作天才的伟大诗人。 然而,只有当李白来到黄鹤楼时,他才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跃”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 俗话说“眼前有景不可言,崔浩赋诗一首”。 因此,“谪仙诗人”感到不舒服、不甘心,想与崔浩较量; 于是他“到金陵写凤凰台诗以仿之”,直到写出一首可以与崔浩的《黄鹤楼》相媲美的诗,到了“登凤凰台”的阶段才肯放弃。金陵塔”。

这虽然是传闻,但是倒是很符合李白的性格。 《登金陵凤凰楼》获得“类似崔浩黄鹤楼,节奏气势不改”的赞誉。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浩的《黄鹤楼》都是两块攀登怀旧时代的瑰宝。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色,首先在于其浑厚而雄浑的气韵。 气本来是一个哲学概念,自先秦时代以来就被广泛使用。 魏晋时期继曹丕论气之后,气被视为重要内容,运用于诸多艺术门类。 尽管评论家们对气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但对其所蕴含的思想气质、人格精神和艺术情操都是一致的。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显然洋溢着一种浓烈而博大的气概,这让李白纵观古今,刹那间统领天下,超然自在。 博大精深的精神,使李白深刻的思想、高超的洞察力、博大的胸怀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和精神内容。 就像透过“青天外三山半倒,两水隔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和诗人的呼吸。 通过李白的举重和从容,使整个地方充满了一种雄伟、磅礴的气氛。 通过他在诗歌领域的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他整首诗令人窒息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历史、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建时空艺术境界的表现方式上。 李白强调自然的永恒,一方面是为了宣扬他以自然为中心的“万物与我一体”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宣扬子孙不朽,精神不朽,也将这样的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让人们信以为真。 然而,李白却不同意这一点。 他相信,即使他是像秦始皇那样极其强大的统治者,他也能“挥剑斩流云,诸侯皆西来。明确的判断来自天启,将军战略可以控制人才。” 不过,他还是要“见三泉底”。 ,埋入金棺冷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必然的。因此,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中,唯有自然能够做到永恒的存在。一切繁华和奢华都会消失,如果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与自然的对比而存在。此外,李白在表达自然力量的威严和时空变化的观点时,选择了最典型的东西,即“三山半倒”的混乱和“两水”的浩瀚,从而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境界。并表达了历史的变化,即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即不变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启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色还在于选词、造句的独特、自然。 由于这首诗以山水之景为线索,追求随景而行的情感和意象的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凤”的高飞,“凤台”的“空”,干净清澈,与诗人奔放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吻合。 又心思缜密,词意相符,起到内外呼应的作用。 此外,整首《攀登》的内在精神与《埋道》《城古秋》的苍凉清凉,《三山》《两水》的自然境界,忧郁思念有关。忧愁、谗言、嘲讽的“浮云”。 《长安》的无奈和荒凉,又都被一条精准的词链紧紧相连,不愧是“古今歌颂,谪仙却是最后一曲”的赞誉。 。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诗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诗之一。 一种说法是,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唐玄宗年间,742-756年),当时作者奉命“还金还山”,被逐出长安南下金陵; 另一种说法是作者被流放夜郎,赦免归来后写的。浩为此写了一首诗。” 这是因为他要与崔浩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上一篇:2015全国雾霾城市排名:南京武汉第一西安第二

下一篇:别让你过得太心累,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