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佚名

眺望洞庭

湖光与月色和谐,池面没有一丝未经打磨的挡风玻璃。

遥望洞庭青山绿水,银盘里有一只绿色的螺蛳。

翻译

湖光秋月相映成趣:风平浪静,月色与水色融为一体。 湖面上没有一面镜子是未经打磨的:湖面就像一面不需要打磨的铜镜,光滑明亮。

远望洞庭,山水碧绿。 远望洞庭,山水碧绿。 银盘上的绿螺:郁郁葱葱的洞庭山矗立在白茫茫的洞庭湖中,就像银盘上的绿螺。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孟德,汉族,中国唐代彭城(今徐州)人。 他的祖籍是洛阳。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自称是汉中山景王的后裔。 政治改革小组成员。 唐代中后期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功英雄”。 其家族是书香门第,儒家思想代代相传。 他主张政治创新,是王叔文派政治创新活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后来雍正变法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介绍,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贬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汉寿城春观》。

欣赏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微波炉安静、安静、美丽,令人愉悦。 诗人想象力飞扬,以清新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静谧祥和的朦胧之美,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画卷。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的宏伟气度和高尚情操。

这首诗是从“望”字开始的。 近处可见“水月交融”、“湖平如镜”; “洞庭山水”、“如绿螺”,远远望去,尽收眼底。 虽然都是想象中的场景,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近景精彩,独特; 远处的景色扑朔迷离又美妙。 池面如镜,湖水如盘,山如蜗牛。 银盘与青螺相得益彰,明月与湖光相得益彰,使场景更加契合,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就像一块精美的翡翠镶嵌在洞庭湖的明镜上,美不胜收。 措辞也非常准确。

第一句描写清澈碧绿的湖水与蓝色的月光相得益彰,犹如琼天玉镜,营造出一种空灵、空灵、宁静、和谐的境界。 呈现出天水同色、玉字无尘的和谐画面。 精心运用“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玉无尘的和谐画境。 而且,它似乎还向读者传达了水乡之夜的韵律——波光粼粼的月光与湖水的韵律。

第二句描述湖面上无风,雾蒙蒙的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镜未磨”三个字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万里洞庭平静、祥和、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有一种独特的朦胧之美。 因为只有“池面无风”、波涛平静时,湖光与秋月才能和谐。 否则,湖面狂风怒吼,浊浪空荡,湖光秋月无法照耀,更谈不上“两相和谐”。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浩瀚湖月光的全貌集中到君山。 明亮的月光下,洞庭山变得更加苍翠,洞庭水变得更加清澈,山水融为一体。 看上去就像一只小巧玲珑的绿色蜗牛放在雕花的银盘里,十分惹人喜爱。 。 诗人笔下的秋月洞庭山水,已化作一件精美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银盘上的绿色蜗牛”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短语。 这句话的优秀,不仅体现在比喻的高雅,还体现在诗人雄伟非凡的气度和诗人高尚独特的情操。 在诗人眼里,千里之外的洞庭无非是更衣室里的一面镜子和桌上的杯盘。 举重若轻,自然而然地坐在一起,没有任何造作,这是非常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得如此亲切,把湖光山色的景色描写得如此浩瀚纯净,是诗人性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的体现。 没有思考八极的精神,没有鼓起种子的精神,也没有充满浪漫奇思妙想、绚丽多彩的涅槃拥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刘禹锡在《溧阳蜀诗七十韵》序中说:“长庆四年八月,由夔州转溧阳(河州),浮于岷江,观洞庭、里下口,渡浔阳。东方。” 刘禹锡被贬南荒,来到洞庭二十年。 据文献记载,他曾到洞庭六次左右。 其中,只有这次调任贺州,时值秋季。 这首诗生动地记录了这次旅行。

【洞庭看刘禹锡】相关文章:

王洞庭刘雨绮11-29

刘禹锡望洞庭诗12-28

刘禹锡王洞庭简介11-12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10-17

看洞庭古诗——刘禹锡10-09

王洞庭刘禹锡宗教案12-01

王洞亭欣赏刘禹锡11-27

刘禹锡《望洞庭》教学设计12-16

刘禹锡王洞庭教学设计07-26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10-29

上一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一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