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博雅理想国:“母鸡”艾青与他下的“鸭蛋”诗人艾青

| 佚名

1、“母鸡”艾青和他下的“鸭蛋”

诗人艾青(1910-1996),本名姜正寒,又名阳原,学名海城,浙江金华人。 他一出生,父亲和母亲就被怀疑难产,被寄养在一个名叫“大雁河”的贫农妇家里,直到他五岁。老的。 这不仅让这个自诩为“地主子”的人从小在思想上、情感上都接地气【“在‘大沿河’家庭的五年,让我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和悲伤,让我对对中国的了解。” 农民们的初步印象是朦胧的。”(叶进:《艾青谈他的两部旧作》、《艾青谈诗》,华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页)],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后来,真挚感人的名曲《大雁河——我的保姆》(1933)的种子就诞生了。

自幼酷爱绘画的艾青,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新成立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年春天,我乘坐法国游轮从上海到巴黎勤工俭学。 他后来回忆自己在法国学习绘画后的生活:“我还读了一些中文翻译的哲学和文学书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苏联十月革命小说和诗歌……我还读了一些法国现代诗。我最喜欢也是最喜欢的。”深受影响的诗歌是比利时伟大诗人维尔哈伦的诗……总之,我在巴黎度过了三年,精神自由,物质贫穷。” (艾青:《在长长的汽笛声中——《艾青诗选》序》,《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回国前夕,艾青写下了《相会》诗,记录自己参加反帝同盟会议的情况。 据艾青自己说,这首诗虽然是他正式诗歌创作的开始,但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他的处女作——事实上,他早在中学时就已经开始学习写新诗了(见艾青) :《外事文集序言》,华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1932年5月,刚回国的艾青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参与创办“春大地画社”。 同年7月,被当局以《危害中华民国紧急法》逮捕入狱,共被监禁三年零三个月。

艾青本人回忆,自己在监狱里失去了绘画的物质条件后才转向诗歌创作:“从那时起,我就过上了囚犯的生活,我几乎完全断绝了与绘画的关系。” “我自然而然地就亲近了诗歌。只要有纸和笔,我就可以随时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在监狱里写了很多诗。” “我从绘画转向诗歌的关键是让母鸡下鸭蛋,就是监狱生活。” “我用诗歌来思考、追忆、控诉、抗议……诗歌成为了我的信仰、我的灵感、我的世界观的直接回响……”(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 《艾青全集》第五卷,华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

然而,艾青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写成的。 例如,作为对自由和光明的热切向往,《北方》、《火把》、《电车》、《向太阳》、《我爱这片土地》等诗篇已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学史上的经典。诗歌。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艾青一生勤奋耕耘,产出了数量惊人的“鸭蛋”。 诗集有《大雁河》(1936)、《北》(1939)、《他死在第二次》(1939)、《向阳》(1940)、《原野》(1940)等、《土地集》(1940年,诗文集)、《火炬》(1941年)、《黎明的通知》(1943年)、《反法西斯》(1943年)、《吴满友》(1943年)、《 《五月春将至》(1944年,《黎明报》的更名版)、《雪地里钻》(1944年)、《献身乡村》《诗歌》(1945年)、《走向胜利》(1950年)、 《干杯》(1950)、《宝石红星》(1953)、《黑鳗》(1955)、《春天》(1956)、《海角上》(1957)、《归歌》(1980)、 《七彩诗》(1980)、《落叶集》(1982)、《雪莲》(1983)、《域外集》(1983)、《晨星》(1984)等。艾青的诗歌走在时代的前沿,直接影响了“七月诗派”及后来的诗人。

艾青的诗歌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先后出版的各类新诗选包括但不限于《艾青诗选》(1955、1982、1997)、《艾青叙事诗选》(1980)、《艾青抒情诗选》 》(1983)、《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1984)、《我爱这片土地:艾青抗战诗》(2015)等。

除了写诗外,艾青还写了很多关于诗歌的文章,被收录在《论诗》(1941年)、《新诗论》(1952年)和《艾青谈诗》(1982年)中。

2、艾青第二本诗集《我爱这片土地》

诗人艾青曾这样总结:“抗战期间,我写了更多的诗,这是我整个创作生涯的一个高潮。” (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艾青全集》第五卷,华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北》是他在抗战时期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抗日战争,也是他人生的第二本诗集。

《北方》初版于1939年1月,由作者自费在桂林印刷。 包括《复活之地》、《他崛起》、《华夏大地的雪花》、《北方》、《乞丐》、《驴子》、《独轮车》和《北方》。 《我爱这片土地》八首诗。 艾青这样回忆这本书的来历:“《北方》原本是《七月诗》之一,但因从武汉撤退而未能​​出版。到了桂林后,我花了自己的钱。”打印出来,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和写诗的朋友们的孤独。” (艾青:《序言》,《北》,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版,i页)。

1943年12月,《北》终于作为胡风主编的《七月诗》第二卷在桂林南田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二版于1945年6月在重庆出版。

曾担任《抗战文艺》、《文学立场》杂志编辑的现代作家、翻译家楼士毅评论道:“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只有23页,用6号字体打字,但却是由猛烈的轰炸 中国的桂林是从远方送来的,它在我手里有一种奇怪的重量。”

“全集收录了八首诗,大部分是抗战以来的作品。二十个月来,我们知道艾青的诗歌创作相当丰富,但全集收录的诗只有八首,这是也令人惊讶。我想到诗人在选择作品成果时是多么严谨。这种严谨是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有的,可惜非常难得,这让我们特别感受到艾青的可贵。 ”。

“他根本没有很多青年诗人的粗犷和鲁莽,他的诗文精炼精炼,像一把锋利的刻刀,雕刻出一幅幅立体的现实形象。他极其热情,但他从来不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奔放的神情,倒像是一条平静的河流,虽然没有波涛,却依然让人感觉浩瀚无边。

(世遗:《北》《文学立场》第2卷第10期,1939年3月1日;引自刘富春:《艾青诗述》,《湖南人文科学学院学报》第1期, 2009 年,第 34 页)。

1942年1月,在本书被收入胡风《七月诗集》第二卷整整两年前,它已被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的《文学丛书》第七卷正式出版。由公司。 1939年7月,艾青在专门为此版撰写的《序言》中说:“《北方》原为横版64页,收录诗八首,现由文化生活出版社收入《北方》” 《文学丛书》,增加了《骆驼》和《黄昏》两首诗,改成了现在的版本。这套集是我抗战后写的诗的一小部分。今天,如果真的能引起共鸣的话一些种族的悲伤、不公正、怨恨和对土地的怀念应该是我的幸福。” (艾青:《序》、《北》,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版,第二页)

1946年1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1949年6月出版第三版。诗集由原来的10首扩充到16首,并增补了《风铃渡》和《补衣服的女人》。 诗六首:《农夫》、《割草的孩子》、《老人》、《篝火》。

熟悉诗人艾青的人都应该知道,艾青的著名代表作是长诗《大研河——我的保姆》,它描绘了一个集善良、纯朴、勤劳、坚忍和伟大母爱为一体的普通农妇。 。 这首诗和他后来的一些歌颂劳动人民的诗最终为艾青赢得了“人民诗人”的称号:

……

大雁河,今天,你的宝贝入狱了,

为你写一首赞美诗,

为您呈现黄土下的紫色灵魂,

向你伸出的手拥抱我,

献给亲吻我嘴唇的你,

献给你一张黑如泥的温柔脸,

献给你滋养我的乳房,

致你们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对于地球上的一切,

我的大堰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

献给大雁河,她爱我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

……

相信更多人更熟悉他那充满浓浓爱国情怀的短诗《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与《复活的土地》、《雪花飘落》等歌颂和拥抱这片土地的诗作并存。 《中华大地》将诗人生动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痛苦而又强烈的热爱和依恋。 说艾青是“大地诗人”一点也不为过。

值得注意的是,从1939年诗集《北方》第一版开始,《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在《北方》的不同版本中始终保持在诗歌的中心位置,这表明它在诗人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考虑重量:

我爱这片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该用嘶哑的喉咙唱:

这片饱受风雨摧残的土地,

这条悲愤之河永远伴随着我们汹涌澎湃,

这愤怒的风,永不停息地吹着,

还有从森林里传来的极其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就死了

连羽毛都在土里腐烂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

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1938 年 11 月 17 日

艾青这首写于抗战初期的诗,整体基调是愤怒而悲伤,慷慨而激昂。 面对“风雨摧残的土地”,面对日寇对祖国大地、山河的热切目光和随之而来的蹂躏和践踏,诗人不禁要做一个“悲伤的诗人”(艾青的《复活”“土地”); 国家危难面前,他无论能不能,都不断地奔跑、呐喊,抗击侵略者。 诗人的喉咙不可能不沙哑,眼睛不哭血。

《我爱这片土地》分为两部分。 第一节运用拟物的手法,从鸟的视角和感受出发,唱出了诗人对遭受苦难的祖国的同情和热爱:以“这”三个字开头的平行句在并且。 诗题“此”相呼应,表现了大地、河流、风抵抗打击的悲壮动态; “和”字开头的“森林中无比温柔的黎明”体现的是一种难得的静谧之美,一种看似微薄但却充满可能性的希望之光。 在无休止的重复和蔓延的运动之间,鸟儿筋疲力尽而死,“连它的羽毛都腐烂在大地里了”——即使死了,它仍然想和大地在一起,它仍然想用它的身体和皮肤充当充满悲伤的土地。 提供温暖和营养。

这该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爱情啊! 这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爱,这是一种无比深沉的爱。 全诗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最后一节和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此时,“我”从虚拟的小鸟变成了儿子回归自我——他之所以爱得死去活来、泪流满面,是因为“我”对土地、对祖国爱得深沉。 这里的“我”不仅是诗人本人,还可以延伸到所有共同抗击民族危机的中华儿女。

事实上,全诗的最后两句不仅突出了标题——我爱这片土地,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而且还起到了深化内涵的作用——无论是为土地,为山,为山。河流放声歌唱,不绝于耳,或追随至死,化为羽毛,化为尘埃,都来自于对人民疾苦的悲愤,来自对祖国的伟大热爱,来自对祖国的奉献和奉献。爱。 牺牲。

一个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的细节是,至少在1949年之前的版本中,这首诗没有最后两行。 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6月版的《北》只显示了前八句: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前八句完成了用鸟来比喻诗人的完整生死循环,自成一体。 除去最后一节和最后两句,这首诗也是一首非常完整的诗。 当然,加上这两句话,整首诗的气场和力量更加强烈,内涵更加深刻,韵律更加铿锵有力,情感更加深厚,更加感人。 也就是说,这两句诗堪称这首诗的诗眼,它们的补充是点睛之笔而不是点睛之笔。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的10大“劝”字

下一篇:古代女孩被嫁人丰厚的嫁妆里,贴身丫鬟成为陪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