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缅怀古迹诗五首·上
【唐】杜甫
超脱东北的风尘,流浪西南的天地之间。
三峡塔淹没日月,五溪衣共云山。
解胡的主人到底是无赖,诗人在哀悼时还没有偿还。
于心一生中最落寞的时候。 晚年,其诗感动江观。
翻译和注释
翻译
关中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 为了躲避战乱,他们逃往西南。
久居三峡楼耐日月,与无锡人同居云山。
界胡人狡猾,受害人毕竟不可靠。 被时代深深感动的诗人还没有回信。
梁代庾信的生活处境最为悲惨。 晚年,其诗轰动江关。
评论
破碎:流浪。 封臣:指安史之乱以来的战乱。
塔楼:指夔州一带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形如塔楼。 淹:滞留。 太阳和月亮:年、时间。
无锡:指雄溪、西溪、尤溪、同溪、辰溪,位于今湖南、贵州、四川交界处。 共云山:同居。
结(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次客:诗人自称。 未返回:未能返回球场并返回家中。
庾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观:指庾信晚年诗作的影响之大。 “江关”指的是梁元时期都城荆州的江陵。
诗歌欣赏
这是五个中的第一个。 这首诗首先向诗人庾信致敬。 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是非常欣赏和推崇的。 他曾说:“于开复是新鲜的”、“于信的文章是老的、成熟的”。 另一方面,他当时正要前往江陵,情况与庾信流浪时的情况类似。
上联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杜甫一生的总结。 安史之乱后,杜甫从长安逃往兖州。 他本想前往灵武,却被俘虏到了长安。 他从长安逃回凤翔,到兖州探望家人。 长安复辟后,被贬华州,废官,为客。 钦州经铜鼓入蜀,故有“东北风尘分枝”之称。 当时战事激烈,故称风尘记。 入蜀后,在成都居住了五年左右,又在子州、朗州居住了一年。 严武死后,又从成都到云安,现在又从云安到夔州,所以被称为“游走西南天地间”。 它只讲述事实并表达深刻的情感。
下巴对联飘向西南,指明了方位。 这里的风格很独特。 房屋依山而建,楼房高得仿佛挡住了日月。 山区人民大多是古代无锡蛮族的后裔。 他们身着尾形五色衣裳,与云山共居。
颈莲调查碎片和漂移的原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诵经也包含着诵读历史的意义。 这不仅是对我自己的吟诵,也是对古人——余心的吟诵。 本来,庐山反唐与侯景反梁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遭遇了庐山之乱,庾信也遭遇了侯景之乱。 杜甫失散漂泊,庾信也留在北朝,写下《哀江南颂》,因为他们的身份颇为相似,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双管齐下,这两句话既延续了上面的内容,又开始了下面的内容。
后联接上联,说庾信长期被关押在北朝,常常感到郁郁寡欢。 晚年,他的诗风由原来的清雅,转为忧郁雄浑。 他时常思念故乡,他的悲愤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道。
全诗从安史之乱开始,写他入蜀漂泊无定所的事。 然后他写了生活在三峡五流,与蛮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又写道,安禄山狡猾、重复,就像梁朝的侯景一样; 他就像当年的雨馨一样,在异地徘徊,无法归来。 最后,庾信晚年写下的《江南颂》,极其荒凉悲壮,寓意着他对家乡的思念。 全诗所描写的情景和情感,全取材于个人经历,深刻而真挚,写得很好,发人深省。
您可以在公众号菜单栏查看《唐诗三百首》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