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猰㺄:怪物的名字。 原注是“兽名。似龙头,或似浣熊。善行,食人,在西方。” 凿牙:怪物的名字。 原注是“兽名。其齿长三尺,形如凿子,下至颔下,持盾。” 九影:能呼吸水和火的怪物。 大风:一种大型猛禽,飞行时伴随着强风,可以摧毁房屋。 凤溪:大野猪。 楚人称“豕”为“豨”,“丰”有大义。 修神:原注是“大蛇,吞象三年,拔其骨”。 ②夷:古代传说中的善弓箭手。 丑化:南泽名。 洪亮吉认为,国语中有两个地方:“乙丑”和“梨花”。 ③凶水:原注是“北地之地有凶水”。 ④ 支付:用系着绳子的箭射小鸟。 青丘:东方泽之名。 泽:即“野”。 ⑤洞庭:南湖名。 ⑥鸟:同“捕捉”。 桑林:原注是:“唐祈求的桑山林已干”。 ⑦道里:道路和村庄。
【赏析】关于后羿射日的故事,在《淮南子》之前已有很多相关记载。 例如,《山海经·海外洞经》云:“唐谷有芙蓉,浴十日,黑甲之北。水中有大树。” ,在下枝上生存九天,在上枝上生存一天。” 《大荒洞经》又说:“汤谷上有一棵支撑树,一日可至,一日可去。” 《楚歌·召魂》云:“十朝出,金石多流”。 《楚歌·天问》曰:“亦言仙日?无言解语?” 王逸注:“乙仰视十个太阳,其中九个太阳击中,太阳中的飞鸟都死了,失去了翅膀。” 相传天上原本有十个太阳,轮流值守。 突然有一天,他们打破了规矩,每天都一起出现。 天因此,烧焦了庄稼苗木,杀死了树木花草,使人民饱受酷暑和饥饿。 于是,天帝派遣后羿来到人间,帮助人们避免灾难。 由此就有了后羿射日的传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版本的传说认为后羿是天帝派来的神,并没有提到尧。 但《淮南子》认为,尧派后羿射日,并认为尧也派后羿射太阳。 他击杀了猰㺄、凿齿、九影、大风、风息、修蛇等妖怪、猛禽,使人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于是,“全民皆大欢喜,封尧为帝”,一切功劳似乎都归于尧。
更何况,东汉王充的《论衡》讨论引用《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传说时,总是用尧来代替后羿。 《论衡·多左》云:“《淮南书》曰:尧之时,十日天升,九日尧射。” 《说日》云:“淮南书也说……尧之时,十日天升。” 当它出来的时候,万物都被烧焦,枯萎了。 尧射十日,故一日不见。”《甘墟》云:“《儒生传》曰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 。 姚开枪。 十日,九日去,一日升。”对此,神话学家袁恪先生认为:“(《淮南子》)下曰‘万民皆大欢喜,封尧为帝’,那么射日杀怪,说消除有害之物是尧自己直接为人民立下的功绩,而不是“尧派夷”,似乎更合理一些。 因为疑似射日消除有害之物的民间传说有两种,一种属于彝族,一种属于彝族。 瑶族、彝族更占优势。 后人将尧的古本《淮南子》改成易本,成为现在的版本。 因此,羿射日除害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统治地位和尧射日论最终不得不被遗忘。”(《神话选译百论》)
无论如何,《淮南子》在后羿射日传说中加入了尧和为民除害的元素,从而使这个传说更加人性化、亲民化。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类祖先险恶的生存环境和他们为开拓人类家园所付出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对一个合格君主的期望,即君主应该关注人民生活的疾苦,并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