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留下的180多首诗中,除了著名的边塞诗外,大部分都是送别诗。
这也从侧面说明王昌龄交友广泛,非常重视友谊。
比如我们熟悉的《芙蓉楼送辛建》这首歌:洛阳亲友如相问,心如玉壶冰。
就诗歌数量和题材广泛而言,王昌龄的诗歌确实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等人。 但王昌龄的诗质量很高,尤其是《七绝》,堪称盛唐代表作之一,因此有“七绝圣手”之称。
王昌龄早年参战,这对其性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他是有军旅经历后才进入官场的,所以心胸比较宽广,朋友也很多。
盛唐时期最顶尖的诗人中,很多人彼此并无交集。 比如李白、张九龄、王维就没有接触过。
不过,他们几乎都是王昌龄的朋友。 他与高适、王之涣有“画旗亭壁”的故事,与岑参并称为“塞外诗人四人”。 孟浩然人生的最后一杯酒也是和王昌龄一起喝的。 。
李白在贬黜龙彪时,还写了一首诗为他送行:寄愁心明月,随你到夜深。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诗,也是王昌龄写的一首著名的告别作品。
沅水通波接武刚,送行不知不觉。
青山与云雨同在,明月却从来不曾是两村。
摘自王昌龄《送柴给禁卫军》
十御:官名,省称十御士。 唐时与御史、监察御史同为御史台员。 而柴诗雨是作者的好友;
沅水:在湖南西部,发源于贵州都匀云雾山,流经湖南黔阳、沅陵、常德等地,流入汉寿洞庭湖;
武冈:今属湖南,距当时诗人所在的龙标约一百多里。 也说明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表后写的;
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日本舞鹤市向友好城市大连捐赠的医疗物资上印有两句唐诗:青山同云雨,明月明。从来没有两个城镇。
足以见王昌龄这首诗的影响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源水通博连接武冈”
这首诗指出了诗人辞别好友柴士玉的具体地点。 元江与武冈相连,水道畅通,风景优美。
乘船出去,可以欣赏到台湾海峡两岸的风景,更增添了告别的气氛。
“送别你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多难过”
由于风景优美,诗人在给皇帝送柴时并没有感到太悲伤。 王勃曾在《秋江送别》中写道:谁说浪花只是一江,山水却是两个村庄。
在王勃的笔下,这种分离的悲伤非常强烈,这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到了知命的年纪。 他看惯了告别,也看淡了很多事情。
“青山与云雨同在”
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 诗人在句首就写到,两地告别的地方并不遥远,甚至可以同山共看云雨。
当然,这只是一种表达。 诗人更想表达的是,人心齐,山海皆平。 可以说,用这样的方式来形容友谊,是用心良苦的。
“明月怎会是两镇?”
凡是有明月的地方,都是我的故乡。 最后一句加深了这种感觉,既安慰了朋友,也表达了我自己的愿望。 这就是好诗的高明之处。 它用问题来肯定友谊的珍贵。
就像我们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如果简单地说“我想你”,效果似乎并不好,但如果换成王昌龄那样问“你是否像我想你一样想念我?” ”,这情绪完全不一样了。
纵观王昌龄的一生,也算得上是漂泊的一生。 在嵩山练剑悟道后,他直接前往长安,出了长城。 在塞北三年后,回到长安获得功名,后任秘书、刺史。
一年后,再次进入弘词部,调任江宁城。 然而,由于奸臣李林甫陷害张九龄,王昌龄愤怒地批评李林甫操权,被贬到岭南。
岭南复辟后,王昌龄继续担任江宁城8年。 贬龙标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安史之乱爆发后,59岁的王昌龄提剑上马,回到家乡与敌人作战。 不幸在途经亳州时,因劝说刺史鲁秋啸用兵而被杀。 他已经 60 岁了。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更像是一位侠士。 他为人正直、直爽,不依附权势人物,对与他交往的每一个人都真诚、诚实。 他也被称为“诗人皇帝”。 “教呼玛渡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不还”。 不知道让多少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