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生活美文 >

拼音填空题孩子填“想象”被老师打“叉”

| 佚名

近日,萧山一位家长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的孩子在萧山一所小学读书。 最近的语文考试,有一道拼音填空题。 孩子填写了“想象”,被老师打了一个“叉”。 班上很多同学都填写了“想象”,但都错了。 老师认为“想象”是正确答案,最后在家长群中进行了解释。

然而,老师越解释,家长就越困惑。

“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想象’才是正确的写作方式。我是跟体育老师学中文的吗?” 这位家长说道。 他查了字典,发现两者可以互换使用。 “既然可以通用,那么填写‘想象’应该不会错吧?”

为了“想象力”还是“想象力”

家长和语文老师争论

这位家长表示,他甚至因为“想象力”或者“想象力”而与语文老师发生争执。 随后,语文老师用了大量的篇幅向家长群解释了选择“想象力”的原因——

“想象”和“想象”仍然纠缠在一起。 你认为哪个xiàng词更合理? 1986年是分界线。 不说历史,就现代汉语使用而言,“想象”与“想象”之间的纠葛是在1986年之后出现的。 1986年之前,“想象力”主宰世界; 1986年,《简化字表》重新公布,恢复使用“象”,“象”开始兴起。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具书肯定了“想象力”的地位。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旧版只收录“想象”,而新版则两者都收录,但以“想象”为主词。 解说后注:“亦作想象”。 “想象”之后只注明“与想象相同”。 ’”,编辑的态度显而易见。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 用作名词,如“大象”。

2.它是名词语素,不能单独使用。 它用于构成词语,例如表达形状和外观的“图像”和“符号”。

3.它是动词语素,不能单独使用。 可以用来组词,如“象声词”、“象形词”等,表示模仿和表达。

“like”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为名词,泛指由人制成的图像,如“肖像”、“佛像”等。

2. 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就像他的兄弟”。

3.用作介词时,有“such as”、“like”等含义(该含义不能单独用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短语来修饰动词),如“work like”爸爸”。

4. 似乎,好像,好像:雪梅好像什么也没看见。

“有的家长问我,是‘想象’还是‘想象’?现在统一了:想象。我读书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副业,后来却让我写一个人的副读。” 老师终于得出了结论。

用字典查一下就知道了

原来这两个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对于“想象力”还是“想象力”,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分不清”。 而且,我们发现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老一辈的人都认为“想象”是正确的。

网友@说:“我们80后的老师都是教想象力的,我爸那一代写的是想象力。”

网友@春美也表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教我想象力,很容易理解。想象力就是想它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记忆起来并不难,也不存在这个问题。”

也有网友表示,跟着手机输入法不是更好吗? 我们尝试了一下,发现无论使用哪种拼音输入法,在输入xiǎng xiàng时,都会弹出“想象”、“想象”的字样。

好吧,记者认真了。 本着研究和探索事物的精神,他收集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来出版的所有工具书。 快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先从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说起,里面只有“想象”和“想象”两个字,根本没有“想象”这个词。

1992年,王同义主编、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新现代汉语词典》写道:“象”就是“想象”。 但我们在词组中并没有找到“想象”这个词。 本词典认可的用法是“想象”。

这也印证了老师的解释:[xiǎng xiàng]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确实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

然后到了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想象”和“想象”都被正确书写。 但与老师解释的相反,本版词典中以“想象”为主要词条,并标注“也用作想象”。 “想象力”和“想象力”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按照老师的解释,词典编辑应该倾向于认为“想象”这个词更常用。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6年最新版的解释与第五版几乎相同。

资深中文老师作证

“想象”与“想象”的交替

王琪是杭州长青小学的书记,教小学语文已有31年。 从学生到教师,她亲眼目睹了语文课本上“想象”与“想象”的交替。

“从读书到工作的前十年,我一直写‘想象力’,课本上也都是这样写的,没有人会认为这是错的。” 王琪老师回忆,“到了90年代的一年,我们收到了新的教学标准,一些词语发生了变化,课本上也变成了‘想象’在单人旁边。” 为了改变之前几十年形成的用字习惯,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王奇会特别注意。 每次写“想象”,他都会在旁边加上一个人,“一开始不习惯,时间长了才改变。”

从“硬闯”回来后,“想象”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印在了王琪的脑海里。 直到几年前,王琪在黑板上写字时,才继续用独字写“想象”。 上课的老师问她为什么加单字,她才发现又改了。

“后来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起专门讨论了一下,原来‘想象’这个词又出现了,两种写法并存,没有一个人的‘想象’成了主流。” 王老师说:“我自己把它拆掉后,这么多年了,也改不了了,我还是习惯用单人写法,但两种写法学生都认可。” 王老师说。

记者询问了杭州的几位资深语文老师,他们基本都说“照字典就行”。 杭州高中老师寿婷儿说:“词典不断修改,老师其实更容易出错。我平时查词典,我也要求学生查词典。”

寿老师补充说,这样交流的话不多,大家多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杭州高新实验学校郑金平老师表示,对于这种不确定的词语,学生通常会被要求使用常用的书写方式,而考试通常很少考到这种模糊的地方。

为什么有“象”和“像”

浙江大学教授专门撰文分析

昨天,我们请来了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石文磊,来澄清一下两者“xiǎng xiàng”的区别。 他专门写了分析——是“向”还是“向”,一目了然。

从理论上来说,“香香”应该用作“想象”,不应该用作“想象”。 这里的“向xiàng”是动宾结构,“xiàng”是名词。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形象”作为名词,是“通过比较人而形成的形象,如肖像、雕像、肖像等”。 含义狭义,一般指人的形象; “象”是指“形状、外表,如景象、天象、天气、印象、万象更新”,所指事物范围更广。

根据系统性原则,显然“思象”的“象”指代更广泛的“象”更为合适。 权威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想象”、“想象”定义为主目,将“想象”、“想象”定义为副目。 这是有道理的,应该优先。

当然,从汉字的构字原理来看,“像”来源于“人”,人们可能会认为写成“想象”更能表达词意。 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汉字使用原理的重构。 这种情况在汉字历史上并不少见。 历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对待“想象”和“想象”的主次地位上摇摆不定,很可能是因为采取了从俗的原则。 历史证明,词典确实是常态,但用户最有发言权。 一个词的未来仍然掌握在公众手中。

上一篇::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下一篇:《蒹葭》年代: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