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常俭的《题破山寺后禅园》是一首山水诗,可视为一种咏物抒情的风格。 但仔细欣赏后,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禅意。
刻于破山寺后禅寺
【唐】常建
清晨进入古寺,第一缕阳光洒在高高的森林上。
曲径通幽,禅室花木幽深。
山光悦鸟,池影空人心。
这里万籁俱寂,只有钟声和编钟的声音。
【笔记】
坡山寺:完善福寺,原为南朝齐邑人倪德光的宅邸,后宅为寺庙。 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
悦:为了……高兴。
空:使……空。
人心:指人的共同思想。
铃:佛教寺庙中的打击乐器。
【译】
清晨,我们进入古刹参观禅寺。
太阳升起,照耀着整个丛林。
沿着安静的小路走到尽头,
禅室隐现于花木之中。
山色秀丽,鸟儿欢欣,
清澈的池水中的倒影洗去了世俗的杂念。
闭上眼睛,周围一片寂静,
耳边只剩下钟声和钟声。
【欣赏】
这首诗流传有多种版本,如:曲径通幽,一为“竹径”,一为“易经”; 通,一为“相遇”; 句,一为“都”,一为“都”; 但文,一为“尾羽”,一为“丹羽”。 尽管如此,并不影响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全诗描写了破山寺的清晨,却突出了一个“静”字。 安静意味着纯洁,意味着纯洁的心。 《阿含经》云:“清净心,远离贪嗔痴,得于三明。” 《圣嘎然宝洞》云:“清净心,就是清净心。有清净信心,无忧无虑的心,叫做清净心。” 诗人以寺庙、寺院为题,表达了他想要离开尘世的隐居之情。
上联写诗人清晨登上断山,入佛寺参拜后禅院。 这时,初升的太阳已经照耀在丛林上。 这里用“早晨”来表达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佛教徒把僧人聚集的地方称为“丛林”,而诗人在这里用“高林”一词来表达对禅寺的赞美。 这联表达了诗人逃离尘世、隐居隐居的志向。
这副对联写的是诗人沿着竹林中的幽径,走向一处幽静的地方。 这就是禅寺所在的地方。 远远望去,禅屋深藏在茂盛的花木之中。 佛教提倡六根清净、无欲无求。 这里用“幽”、“深”两个字,是为了突出宁静、清净,因为禅寺是修行的场所,必须清净。 这副对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欧阳修曾称赞道:“欲作一副仿其词的对联,久之不可成,但要知道创作者很难做到。”
颈联描写诗人抬头看鸟儿欢快飞翔,低头看池中倒影,一时心旷神怡。 这副对联对比鲜明,互文性强。 人与鸟都有“性”,人也会因“山光”而“欣喜”。 这里说的是佛教禅理可以消除世俗杂念,净化人的心灵。 佛教就是空性,“空性”是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最高境界。 只有排除杂念,我们才能变得空虚,进入冥想。
胡元睿在《唐诗光轩》中说:中间第二联,是五字韵律入禅者。
最后一副联描述了诗人的听觉体验。 “钟声”虽然打破了全诗的宁静,但用在这里更能衬托出宁静。 前三联写的是他的所见,最后一副联突然转为他所听到的。 虽然描述的是他所听到的,但其实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闭上眼睛,排除杂念,进入冥想,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空虚。 所谓“钟声”可能来自寺庙,也可能是诗人思想中产生的佛教自然声音。 《古诗》云:“佛性、人性、鸟性,皆同态,无动无静,故诸声寂静。”
卢典在《唐诗选》中说:“读这首诗,不必读禅师集,读心中的诗句,才能更精彩。” 确实,虽然今天我们用禅宗的方式来解读这首诗,但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佛教的禅理呢? 了解意境就够了!
文/幽兰居士摄/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