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欣赏 > 生活美文 >

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臧克家(1905-2004)何嘉

| 佚名

臧克佳(1905-2004),笔名少泉、何佳,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 1934年至1937年在临清省立第十一中学任教。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数百首诗,其中大部分被当时以《运河》为题收集出版。

臧克一家从小就生活在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中。 他的祖父、父亲、叔叔都喜欢读书、吟诗,他受到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 童年的农村生活让他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苦难以及社会的不公。 这些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同情劳动人民的种子,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主题。 1930年,臧克家报考山东大学中文系,数学考试得了零分。 闻一多先生对语文试卷的阅读非常严格,他的作文考了98分,而其他很多考生都打了5分、10分,得到了60分,这可不容易分。 感动闻一多先生的,是三种复杂的感触:“生命总是在追求虚幻的光,但凡将虚幻的光视为虚幻的光,谁就会沉入无底的苦海。” 这三种复杂的感情很有哲理,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向往新生活、对生活、对社会的强烈感情。 闻一多先生破例接纳了臧克一家。 臧克甲在校期间,继续在多家国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 1933年出版诗集《牌子》,受到闻一多、梁实秋、茅盾、老舍、韩世衡等著名作家的认可和赞扬。 闻一多在《品牌》序言中说:“柯的诗无一句不是有很现实的生活意义的。” 当时,茅盾先生断言:“现在的青年诗人中,《品牌》的作者可能是最优秀的一位。”

抗日战争时期,臧克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写下了大批诗歌、散文。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从事诗歌创作、批评和《诗歌杂志》编辑工作,为我国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臧克家曾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诗歌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其诗歌《有些人》、《老马》等,散文《毛主席看黄河微笑》曾被选为中学教材。 臧克家是毛泽东的诗友,毛泽东经常与他讨论新诗问题。 2002年,凝结臧克家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出版。

臧克家对运河文化、临清文化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7月臧克甲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应原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院教师、时任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后改为山东省立临清市)校长张谦益的邀请,中学)。 他来到清朝任教。 直到1937年10月离开临清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臧克一家在临清一共呆了三年零三个月。

臧克佳后来回忆说:“临清时期是我人生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时间,我兴趣浓厚,生活稳定,有充足的时间。”时间的空气正好适合我,在这座古城诞生这首诗的三年里,我写了一首一千多行的自传体诗——《我自己的肖像》。我写了《运河》、《 《古城之春》、《大寺》、《黄风>……》他还回忆道:“我在临清中学任教的那几年,正值国难当头,人民悲痛之际。”和愤怒。 虽然这个小环境表面上看起来安静,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却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石头! 东北沦陷,华北危机,冀东地区出现了尹如庚这样的汉奸组织。 全国人民生活在火山之中,全国人民的心就像即将爆炸的火山口!”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促使臧克甲不断向青年学子灌输先进文化和革命思想。臧克甲将当时的形势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推进和中国危难的加深结合起来。 他选取《扬州十日》和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精神。

教育引起了“誓死不为国家为奴”的学生的共鸣。 臧克家向同学们介绍了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茅盾、丁玲、何敬之、戴望舒、卞之琳等进步作家及其作品。 当时,世界著名的英国进步作家萧伯纳来到中国,引起了轰动。 臧克佳还向同学们介绍了萧伯纳,并讲述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不相信社会主义,他的人生永远不会有所改变。” 他讲课时慷慨激昂、充满激情,极大地感染了学生。 同学们,胸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这不仅使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走上革命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臧克一家点燃了学生心中的诗歌火焰,播下了诗歌的种子。 原本喜欢读诗、写诗的学生更加喜欢学诗。 不喜欢诗歌的同学们也兴奋不已。 就连年轻的礼宾同事也订阅诗歌杂志,读诗、写诗。 学生们争相抄读臧克的诗,学生的诗进一步激发了臧克的灵感。 当时国家的危机,人民的贫困,运河上的帆影和歌声,运河沿岸的风景,广阔的白色棉田里的采花姑娘,古城的夕阳临清的古迹、谢震故里的古碑古树、直指蓝天白云的高塔、寺庙热闹的街市上的叫卖等等,都成为他们诗中的主题。 几十年后,臧克佳回忆道:“我在运河边一座偏僻、安静的‘临清中学’(多么亲切的名字)新校舍里,这是诗歌的摇篮,爱情的田野,理想的天堂。” ,我的生命在那里扎根,情感的藤蔓爬进孩子们的心中,在我居住的土屋上,在夕阳下的流水之上……”。

臧克佳全心全意地关心学生,与学生结下了生死之谊。 臧克一家就像一锅火。 他不仅关心学生思想上、学业上的成长,而且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些学生因无法支付学费而被停学。 臧克一家找到了他们,并给了他们一些钱继续读书。 过去,周日和节假日,很多学生都急着回家。 臧克一家来后,他所教的两个班的不少学生节假日、周日都不回家,跟随臧克一家到临清市内或郊区采故事。 他们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 所到之处,皆有诗声。 臧克家族的一些朋友曾劝臧克一家离开临清,不要在这么小的地方久留,影响自己的发展。 但臧克一家人的生活离不开临清,更何况还有那些朝夕相处的孩子们。 孩子们不能没有他。 许多年后,臧克的家人回忆道:“我们一家人像父子一样在一起三年了,他们从我身上得到了热情和诗意,我从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多。他们的影子印在我的心里,时间越长,时光流逝,越擦越亮。而现在……我的孩子们在哪里?——昨晚的梦,再也找不回来了!”

1937年8月,臧克一家随亲人到北京治病。 他能回来吗? 臧克的家人和孩子都一起哭了。 100多名学生前往汽车站送行,在风沙中坚守了2个小时。 不过很快臧克一家就回来了,每人都发了一张小铜框北京风光片。 离开前拍合影大家都哭了,回来后又拍了一张合影,大家都很开心。 照片背面写有通讯办公室,作为珍贵的纪念品。 日军南侵,临清中学放长假。 学生回家,老师流亡。 这是一场生死的告别,臧克的家人和学生抱头痛哭。 一位擅长写诗的女学生在臧克家的照片上写道:“再见,柯老师!” 顿了顿,女同学眼含热泪地补充道:“柯老师,真的。永别了?”

1937年10月,臧克一家离开临清,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然而,临清与臧克一家的爱情却从未断绝。 臧克的学生后来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不少人在党和国家、包括北京、各省、军队中担任要职。 他们经常来北京看望他,谈论他那些年的经历。 情怀。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就是临清人。 臧克家钦佩张自忠将军的爱国精神,写下了长诗《颂张自忠将军》。

临清是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故乡。 1994年10月,季老在“臧克家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致辞时说,他与臧克家的友谊已有60多年。 “臧克家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非常朴实、谦虚,我们必须向他学习。” 臧克佳是季的朋友。 一位深受喜爱的老诗人,我在20世纪30年代读过臧克的诗。 季羡林说:“柯氏的诗我都读完了。” 臧克家族的长子、儿媳乔智英在山东大学《文史哲》上撰文《季羡林及臧克家族的品格与学问》一文,详细介绍了季羡林及臧克家族的性格与学问,两位长辈之间的学识和友谊。 添加叙述。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蕴含着对临清的深厚感情。

20世纪70年代末,鲁西北正在写革命回忆录,向臧克家人征文。 回首往事,臧克心潮起伏,写下《临清你运河古城》这首诗,抒发了他对临清长久以来的真挚感情:“临清,你运河上的古城”。运河《古城》/像一条飞龙,在你身边拍照》/留下一张照片和一个声音,我的数百首诗/在你的土地上诞生。 ……孩子的天真,‘大仓’的歌/给了我欢乐和无限的诗意……”抗战爆发后,虽然大家相距遥远,但在臧克一家人的心里: “从今以后,我心里就怀着临清……”

1988年,临清群众文艺创作团体“清远诗社”成立。 臧克家为诗题《清远诗》,季羡林作序。 他们双双愉快地成为了诗社的名誉会长。 在诗社成立五周年之际,臧先生题词“清远诗风日盛”,表达对诗社的支持和祝贺。

上一篇:(蒙古记忆)《题破山寺后禅院》

下一篇:东吴黄盖的诈降计是怎样瞒过曹操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