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烧毁战船并不是一场规模很大的战役,但是却非常出名,因为它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那就是曹操转攻为守,大败而归。 《三国演义》中,围绕这件事,孙刘两家策划了火攻计划,采用了连锁战术、疏远战术、苦肉战术等一系列战术,还上演了“借力”。草船箭”和“草船借箭”。 历史上真正的赤壁火烧并没有那么复杂,是黄盖上演假投降计划,曹操信以为真,导致战船被烧毁,很难说。周瑜与黄盖是否有“一甘战、一甘苦”的“苦计”,而黄盖的假投降计划却不得不向曹操隐瞒。那么,东吴黄盖是如何做到的呢?盖的假投降计划是否向曹操隐瞒?
(周瑜图来自网络)
我们先看看发生了什么:
曹操南下。 经过一番讨论,东吴大臣们决定全力抵抗曹操。 孙权遂派周瑜、程普等率军迎敌。 两军在赤壁会师。 这时,曹操的将士很多都生病了。 战斗一打响,曹操大军就撤退了。 曹军撤退,驻守江北,而周瑜率领的东吴军队则驻守江南岸。 黄盖是当时周瑜的大将。 他向周瑜建议:“敌军仍寡不敌众,我军寡不敌众,难以久战。但我见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可用火力逼迫。” ”。 ”于是周瑜调集了数十艘孟冲战船,装满了柴火,灌满了油脂,裹上帘子,挂上牙旗。他让黄盖提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谎称要逃走。黄盖也准备好了快艇,绑在大船后面,一艘一艘地向前航行,当时东南风刮得很大,黄盖就在前面放了十几艘船,扬起。黄盖举着火把,吩咐将士们,要他们大声喊道:“投降!”曹操军官兵伸长脖子观看,指着说黄盖已经投降了。盖解开所有船只,同时点火,风势很大,火势蔓延到岸边的营寨,刹那间,曹营内烟火弥漫,无数人马被烧死或烧死。曹军大败,退过南郡。
从《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来看,黄盖无意中发现曹军的船只都是首尾相连的,于是他建议将领周瑜用火攻迫使曹军撤退。 想要一下子烧掉曹军的船只,就必须能够进入曹军船只停靠的港口而不被发现。 这在畅通无阻的河面上根本不可能。 于是,周瑜和黄盖定下计策:“谎称要投降他(曹操)”,这样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进入曹军的军港了。 投降是由黄盖实施的。 他提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但曹操为何相信呢?
黄盖的信是这样写的:黄盖,我受到了孙家的青睐。 我一直都是带兵的将军,待遇也不错。 但纵观天下事,有一个总的趋势。 以江东六县多由山越人组成,想要抵抗中原国数百万百姓,势必寡不敌众。 这是世界人民的共识。 我们东吴官兵之中,无论聪明还是愚钝,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只有周瑜和鲁肃,以他们的肤浅知识,仍然放不下,想要反抗。 。 我今天的投降是基于我自己的实际考虑和计划。 至于周瑜指挥的军队,则很容易被击败。 到了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我黄盖作为前锋,也会根据局势的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封信感觉很“真实”! 具体来说,有三点:黄盖受孙家宠信,不应该背叛,但又抵挡不了世界大势; 东吴大臣大多不想反抗,只有周瑜、鲁肃想反抗; 我的投降是一个务实的举动。 尤其是第二条,东吴大臣确实占了投降派的大多数。 战争期间,双方互相监视是不可避免的。 曹操应该知道黄盖说的是真的,但曹操忽略了一点。 东吴大臣主张投降,实际上背叛了他们的君主。
当然,要让曹操相信,他也必须接受。 这就是黄盖的重量。 黄盖年轻时因孝顺而被官府招录。 也就是说,黄盖在天下大乱之前就已经是官了,而且是汉朝的官,所以走到哪里都要给他一个官职。 孙坚进攻时,黄盖跟随他,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从孙策到孙权,黄盖都是带兵大将。 正是这个资格,也会让曹操兴奋不已。 如果不是黄盖,而是一个无名小卒,就算他真的投降,曹操会把他当回事吗? 曹操也心存疑虑,称自己看到了送信的人,把他带到密室审问。 正因为黄盖的信(或许是周瑜写的)太“真实”,连曹操这样的“奸雄”也被隐藏了。
嚣张的也是曹操。 他以为自己已经强大无比,不会再像官渡之战时那样冷静了。 没想到,此时的孙权和他的部下,已经不是之前的自己和他的部下了! 而且,士兵们也变成了傲慢的士兵。 他们一听到投降的消息,心里就没有了战争的概念,所以才会遭受如此惨败。 因此,自古以来的战争中,所谓“以弱胜强”,不仅与弱方必胜的信念和做好各种准备有关,也与强方的骄傲和错误有关。 。 正因为如此,战争的目的就是失败,往往是先打败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