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楚国都城,屈原投江殉国。 沿河人们竞相划船打捞鱼,并把粽子扔进河里,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 这一天恰逢农历五月初五,因此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此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伍子胥,忠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 他被吴王陷害并判处死刑。 伍子胥临终前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都城上,看越国灭吴。” 吴王听了大怒,命人用马革包裹伍子胥的尸体。 五月初五被扔进江里,所以传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孝女曹娥,她的父亲溺水身亡,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曹娥年仅14岁,她日夜在河边哭泣。 七日七夜后,仍不见尸体,于是她于五月初五跳河寻找父亲,后来将父亲的尸体打捞出来。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纪念她的孝心,建了一座庙宇,名叫曹娥庙。
4、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以几何印花陶器为特征的文物。 专家推断,残存的部落是崇拜龙图腾的部落——史称吴越部落。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至于赛龙舟的习俗起源于哪里,还是来自于历史典故。 相传,屈原受委屈投江后,楚国百姓悲痛万分。 他们认为楚原是个忠臣,所以划船去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影。 他们担心湖里的鱼会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划着龙船赶走湖里的鱼。 后来,每年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 当时吴、越、楚三国盛行赛龙舟的习俗。 随后,人们举行端午赛跑,祈求风调雨顺。
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的习俗。 粽子又称“筒粽”、“角小米”。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的味道和馅料都有所不同。 粽子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而制作的。 然而,屈原投江的那天,也是五月初五。 人们不忍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粽子扔进江里。 鱼、虾放入粽子中。
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屈原时代。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坚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种习俗逐渐形成。 吃粽子的习俗流行于中国各地,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缅怀。
3.佩戴香袋
端午节小孩子佩戴香包的习俗据说有辟邪、驱瘟疫的寓意。 在南方,青年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爱情。 香包的形状多种多样,小巧可爱,但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 香囊中通常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预防疾病的作用。 外面裹上丝布,再用彩色丝线包裹固定,最后用彩丝刺绣。 色彩缤纷的香包非常耀眼。
4、艾叶
民间有句俗话:“清明放柳,端午放艾”。 艾草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叶子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提神。 端午节,人们打扫完房屋后,会在门楣上放上艾叶。 艾草代表白附,可以使身体健康,防治疾病。 南方和北方都有端午节挂艾叶的习俗,但作用不同。 南方用艾叶驱邪除病,北方用艾叶避毒避邪。 它们的药理作用是相同的,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5.系彩色绳子
五色绳又称五色丝或五色丝。 在中国古代,五种颜色受到尊崇。 五色绳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红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辅相成,蕴含吉祥。 因此,端午节长辈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彩色绳子绑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彩色绳子不能折断或丢弃。 据说,小孩佩戴五彩绳可以避灾避蛇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