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解释过:Think you act,就是说遇到事情不要盲目做决定,要三思而行再做决定。 古人用“三”字,并不是作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表示“更多”的意思。
到了大学,教授解释道:“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凡事都要深思熟虑、借鉴、触类旁通、想象才行。做出决定并执行它。
后来查了一下词条:《论语.公冶长》纪文子三思而后行。 孔子听说了,说:“现在走吧。” 翻译:纪文子做任何事之前都想三遍甚至三遍。 孔子听说后说,吸取过去的经验就够了。
进入21世纪,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 它不是陈词滥调,而是充满活力,发人深省。
行动前三思是什么意思? 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儿子也问了我这个问题。 因此,我将以上答案告诉大家,以便在考试或生活实践中使用。 但后来我与他分享了我自己的新解释:
所谓“三思而后行”,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一件事。
一个想法: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一个人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一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是人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你这个时候做出决定,那只能说你做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决定,其后果是难以控制的。
第二个想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我们通常说的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任何事物都有有利有弊,无论是对你有利但对别人不利,还是对别人有利但对你不利,总会有冲突。 因此,设法平衡双方的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而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我们常说,旁观者清楚,当局者迷。 一味地追求利益,往往会让我们失去本性,或者忽视事情本身。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也许能够在不受任何利益驱使的情况下更好地看到事实。
从这三个角度看问题,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参考过去类似的事情或者别人的类似情况,最终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实施。
这是我个人对当今社会“三思而后行”的理解。 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寻求指正并解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