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隐藏着大海。 “天问”因屈原的名诗《天问》而得名。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屈子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基础,致力于创新性地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 ,将屈原精神深度融入办学全过程,唱响“经典诵读、普讲、专题活动、游学”四部曲系列,初步形成了“爱国、独立、自主、独立”的校园文化符号。探索、担当”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屈原文化传承流派”。
天文书院校园内的屈原雕塑
学以致用、润物细无声,促进屈原文化的融合
一草一木都充满文化,墙角都藏着宇宙。 当你走进宜昌天文校区,扑面而来的是屈原文化滋养的气息。 教学楼前矗立的屈原雕塑时刻激励着师生,“路还远,但我会上下求索”。 走廊、台阶、柱子上随处可见楚辞名句,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教学楼、办公楼、公寓均以屈原名诗词句命名,如“蕙兰、怀金、抱玉、成王”等,充满诗情画意,润物无声。
自2006年在全校实施国学课程以来,宜昌天文深入挖掘“爱国、追求、问天、慈悲、尚美、创新”等屈原精神核心,让屈原文化国学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教材”,一步步探索屈原文化深度融入学校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和课程体系的“天问之路”。
早在15年前的2006年9月,宜昌天问国学导师顾景荣先生就率先为天问师生打开了一扇国学之门。 第一门国学课程——《中华民族自豪的100个理由》进入七年级,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台上,顾老师侃侃而谈; 台下,同学们陶醉其中。 台上台下互动不断,掌声阵阵。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国学精髓,顾婧荣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预定目标、评价方式等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
探索“三步走”让国学教育更加深刻、更加务实,让屈原文化吸纳入脑、入心。
开发屈原文化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作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层次的《屈原文化读本》。 将屈原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育,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屈原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和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
在小学阶段,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渗透到童年,并终生受用。 从《三字经》、《百家姓》、《诗千篇》、《弟子规》,到《中国古代寓言》、《颜家训》,再到《天文诗读本》、《屈原文化读本》等,上楼梯。 ,注重联系和记忆。
初中,经典照亮青春,培养智慧。 从《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到《孙子兵法》、《世说新语》、《三国演义》,到《曾国藩家书》 、《天文诗读本》等,难度逐渐增加,注重阅读和积累。
高中阶段,书香渗透成长,层层升华。 从探究《周易》、阅读《庄子》,到研究《史记》、欣赏《红楼梦》,再到《古代文学观》、鲁迅、金庸专题、《天文诗读本》 ”等,让阅读升华你的人生。
“屈原为何如此热爱楚国的文化?您如何看待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如果屈原不在那个时代,他还能成就自己的伟大吗……”课前学习、课后专题讨论,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深入学习、思考讨论,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
牛年,顾靖荣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给孩子们带来了10多场《屈原——荆楚文化第一人》专题讲座,让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热泪盈眶。 宜昌天文中学学生周浩宇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屈原那颗炽热的纯真之心、高尚的精神品格、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转化屈原的爱国主义追求精神”把天问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家国情怀,汲取前进的力量。”
有意义的课间练习——《楚韵离骚》
活动育人,屈原精神生根发芽
迈出一步,然后再迈出一步。
晨诵经典,诗词滋润童心; 下午练习书法,不停地写; 晚上反思自己和成长……
从屈原的“天问”到“神州”问天,从星辰之路上的蓝线,到追寻梦想的路上,宜昌天问师生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全力推动屈原文化进校园。 继续开展屈原文化大讲堂、吟诵比赛、读书交流、征文诗词征集等活动。 自2008年推出以来,已有超过10,000名师生参与。 仅2021年屈原征文活动,就收到来自浙江、四川等全国各地的优秀征文691篇。
创新地将屈原文化引入课堂。 开发屈原文化校本课程。 在语文、历史、道德法治、地理等学科教学中,整合屈原文化相关内容,编写了《屈原文化读本》。 目前,已有8000多名天问师生阅读学习。 同时,我们与安徽、湖南等省内外的教育同仁进行交流和探讨。
大家背诵了屈原的名句。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我都背过屈原不同时期的作品。 小学生已背50句,中学生已达到80句。 到现在我已经坚持了13年了。
四月的读书节、五月的端午诗词节、九月的儒家文化月、十二月的书院文化周,多年来让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生根发芽。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共同朗诵了屈原的名篇诗词。 在朗读、鉴赏和深入对话的互动中,共同领略屈原诗歌创作之美和高尚品德之美。
国学大讲堂活动中,专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学生关于屈原名句的疑问。
从顾靖荣老师开创国学教育之初,到十余人的专职国学教研团队,再到全校7000多人学习屈原经典,探索之路不再遥远离开。
自2009年起,宜昌天文已连续举办五届“屈原文化周”。
从音乐嘹亮、鼓乐铿锵的开幕式,到水墨滋润、书香四溢的诗词秀,再到传承经典、筑就孩子梦想的“微课”……孩子们沉浸其中在中国古老文化的芬芳中。 在优秀名师的教导下成长。
2018年,根据集团战略调整方案,宜昌天问点军校更名为“天问学院”。 也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天文书院的责任和着力点,而屈原文化无疑是重要的传承。
滋润书香墨香,构建理想生态。 宜昌天文小学原创《中华民族自豪的100个理由》、《中国传统文化三十讲》、《经典通读》、《中西历史比较》等原创国学系列课程和文化”启动。
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作为宜昌天文的学生,我应该对“天文”有更多的了解。 《我答天问》综合实践围绕《天问》中的172个问题,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绘画和视频演讲,让《天问》这本晦涩难懂的作品通过探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发芽。
挑战背诵经典《天文》,滋养人文校园。 2018年6月,市级开展“背天文夺学位”活动。 仅天文小学就有7个人背诵全文,着实不容易。
以文化育人,以美育人。 2021年9月,宜昌天文将国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自主编写了一套彰显荆楚文化、传承曲子精神的有意义的课习——《楚韵离骚》,在朋友圈爆红。 。
近年来,宜昌天文师生联合编排了多部以屈原作品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并登上国家舞台。
2017年9月,宜昌天问合唱团登上文化部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舞台。
2019年6月,宜昌天文学生演唱经典歌曲《天文》并在央视《小手牵大手》节目中表演。
2021年10月,宜昌天问原创英语舞台剧《你好1》(你好,天问一号)创新地将屈原文化传承与现代航天技术融为一体,在全国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精彩展示…… ……
英文原创舞台剧《Hello 1》
知行合一课堂移师江南、塞北
“多读,多走”。
从编写自制教材推广国学、学习儒孟经典,到实行开放办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从游览古都西安祭拜孔孟,到攀登东岳泰山,寻找母亲河黄河,再到千里迢迢探访屈原路,追忆往事,祭奠先贤圣贤...
宜昌天文从2006年开始游学,将班级迁往祖国大江南北。 没想到,这个活动比教育部通知要求的“加强游学”早了十几年!
踏上两千多年古都的投机之旅。 宜昌天文师生前往西安、洛阳,问黄河口,领略汉唐诗风。 他们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加深了家国情怀。
天下戴宗修问齐、鲁之事。 祭孔曲阜、徒步泰山、走进宋朝、漫游大明湖、参观山东博物馆,天文师生走过齐鲁大地,感受儒家文化,传承先贤智慧。
屈原到家乡探望屈子,神州问天跪问。
2010年以来,宜昌天文师生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围绕屈原文化开展了“探屈原路”系列主题学习。 从屈原出生地乐平里,到湖南汨罗江,宜昌天文师生在洞庭湖畔、屈子祠畔吟诵。 在屈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们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回望记忆,深刻体验,弘扬和平和谐。 传承屈原文化。
2014年,为庆祝天文教育集团成立十周年,“千人探访曲园路”活动拉开帷幕。
宜昌天问研究团师生走进屈原祠,与“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三鹿扫坛的农民诗人一起吟唱屈原诗词,朗诵原创作品缅怀屈原,表达感谢被誉为“中国诗歌之祖”。
平达湖畔,屈原祠前,宜昌天文师生身着楚衣,祭奠屈原,举行拜师仪式,鞠躬迎客,诵读《橘子颂》,接受尊师、尊德、礼学的传统文化。 熏陶。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宜昌天文师生参与“探屈原路”活动的人数超过一万名。
可以一起去九重天寻星,一起赴“天问”之约! 2020年7月,宜昌天问师生代表受邀来到文昌发射中心,见证“天问一号”发射。
2021年10月,宜昌天问教育集团投资1.5亿元兴建的秭归曲子书院迎来了首批科研团队。
我的心在天之外,我的眼在星河边。
15年来,宜昌天文师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编写了十余册学校教材,并将课堂搬到了全国各地。 宜昌天文师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行走中传承文明。
打开学生游学笔记本,随处可见精美的文章。
“他是上古皇帝高阳的后裔,他是转世的缪斯女神,为华夏的繁荣大地染上金色的光彩。”
“我们重走屈原之路,走进秭归乐平村,探访屈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漫步湖南汨罗江边,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漫步洞庭湖畔走过岳阳楼下,屈原的身影萦绕在我们身边,屈原的精神指引着我们前进。 朱一萌同学非常兴奋。
彭欣然学生说:“国学讲座、校园戏曲文化、齐鲁游学、笔墨山水……一系列国学课程和生活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广度和深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它让我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社会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育”。 家长们也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比如写作规范、阅读经典的兴趣、专注背诵的习惯。 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知道、悟道、求道、修行,在行为规范和素质修养上有了显着的提高。
天文师生参观曲园路
展望未来,让日月在天空中熠熠生辉。
只有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
屈原文化是宜昌最具思想性、人文性的文化符号。 2021年7月,宜昌市委提出,将其打造成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将宜昌建设成为屈原文化权威解读、标准制定和活动之地。 集结点。
同月,在宜昌天文教育集团首期青年教师培训班上,国学讲师顾靖荣从屈原的生平、创作、精神、影响、继承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 青年教师们就如何传承屈原文化一一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2021年8月,宜昌天文教育集团召开全体教师大会。 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高正华提出,要重点抓好“健全自主教育体系、传承屈原文化、提高教师素质、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四大方面。 规划新学年。 十一处对屈原文化创新传承进行深入研究,绘制思维导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学术部整理创新传承屈原文化思维导图
为了更好地将屈原文化融入集团自主教育体系,创新发展昭君文化、巴楚文化等宜昌本土文化传承,打造了宜昌天文教育集团屈原文化标志。 2021年9月起,宜昌天文教育集团印发《屈原文化创新传承推广实施方案》,得到了宜昌市委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已纳入宜昌市总体规划该市对“屈原文化研究院”进行重点推广。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高正华表示,学校命名为“天问”,是为了传承屈原的探索精神,让更多的天问学子成为“现代屈原”、成为独立发展的人。 天问师生要学习屈原的十种品质,特别是修身、坚忍、正气、慈悲、求实; 天问师生要学习屈原作品的原文,将屈原的探索精神与自主教育理念融为一体。 共同探索的本质是自主发展。
三楚很难割舍对潇湘的爱,而曲子枫却风流千古。 2021年10月,宜昌天文教育集团屈原文化考察队进入湖南,在洞庭湖畔、橘子洲头、常德诗墙吟诵,在岳阳楼前朗诵《岳阳楼的故事》。 岳麓书院分享了“唯楚人才在此盛”的赞誉,体会到“士情震动洞庭,医风照南”。
扫景为师数百代,数千年威风凛凛。 2021年11月,宜昌天问国学社前往屈原出生地乐平里,与这位伟人穿越时空进行专题对话,体会到“一个孩子站在高山上低头聆听”教诲,君彦大河应星一心传承“遗韵”。
2021年12月,为期三个月的屈原文化征文大赛圆满结束。 活动面向全国开放,吸引了浙江、湖南、四川等地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共收到优质稿件691篇。
2021年11月,宜昌高新天文小学荣获“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小学”。
为了更好地修订新版《屈原文化读本》,分主题、分步骤解答古代“天问”,打造现代“天问”,仅在2021年下半年,顾靖荣,一名国学导师,组织召集了7位编委会成员,从会议开始,从编辑、排版、校对,到文章的一、二、三审,每一个字都是用爱写的! 最新版本将于2022年春季学期推出。
2022年,全集团“曲园文化节”也将拉开帷幕。 下一步,宜昌天文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提炼体现时代特色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思想文化; 以开发屈原文化拓展课程为突破口,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构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以实施自主教育为立足点,将屈原精神深入渗透到校园管理中,培育出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构成了学校的精神文化。
路那么远,我就要上上下下寻找。 静静观察大势,乘势而上,展望未来,天问人更加确信:未来可期,道路光明。
可以说:尽职尽责!
曲子的继承者可以受儒子的教导来延伸根脉;
天问能否将精神附着在我这一代,延续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