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说法是怎样的呢?

| 佚名

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周易》将“六”定义为阴数,“九”为阳数,所以9月9日,日月为阳,两个九重叠,故称重阳节,又称双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为历代所沿袭。 “重阳节”这一名称最早记载于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钟繇经》记载:“岁月流逝,忽至九月初九,九为阳之数,日月相应。老百姓赞其名,以为宜久,故可久享宴席。

重阳节人们赏菊、戴山茱萸、携酒踏青、游水饮酒。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东汉(25—220年)方士费长方对其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祸,如果用红袋装山茱萸,就会吊死。”把它戴在手臂上,爬高山喝菊花酒,就能避免灾难。” 这天,桓景带领全家进山避难。 晚上他回来时,发现家里的鸡、狗都死了。 从此,人们每年9月9日都要登高避邪,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成为了一个节日。

重阳节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古往今来,汉族官员和民间都有在9月9日成群结队外出登山的习俗。 生活在江南平原的人们,劳作劳作,无山可攀,无高可攀,便模仿米粉糕,在糕上挂上五彩小锦旗,以示登高避灾之意。

“登高”被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看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意味着长寿,所以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历代诗人都喜欢在重阳节登高赋诗。 唐代大诗人(618-907)龚维在《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在异乡是异乡人,过节更想念亲人,从家乡认识兄弟。”远方。” 登高望去,遍地山茱萸树,不见一人。”远方游人的思乡之情,令人深深感动。

重阳节期间还有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山茱萸,又名月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有辛辣气味。 中国古人认为,将其折成塞子,可以防止浊邪的侵袭; 焚烧、熏蒸可避免虫咬。 这“蜈蚣虫,死而不僵”。 “这个时候吸它避它,就像端午节吸雄黄一样,符合传统的卫生习惯。

菊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花。 重阳节菊花除了观赏之外,还有食疗价值。 因此,古人在吃它的根、茎、叶、花的同时,也用它来酿酒。 晋代的菊花酒制作方法是:“采菊花茎、叶,与幼米拌和酿酒,次年九月成熟时使用”。

明代(1368-1644年),菊花酒是用“甘菊花、通曲、米酒煎汤。或加熟地、当归等药方,其味更佳”。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菊花酒有“治头风,明耳明目,去阳痹,除百病”的功效。

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时令美食,在重阳节期间食用。 特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放两只小羊,以配合重阳节(羊)的寓意。

1.据《续其邪记》

汉代桓景,跟随易经大师费长方学习多年。 有一天,费大师告诉弟子们,9月9日,要绑山茱萸树,去登高。 桓景一家因为听从了主人的建议才得以幸存,但没有撤离的牲畜却全都死于瘟疫。 因此,每年9月9日外出登山避灾已成为一种习惯。

2、道教起源于汉代

在被道家视为经典的《周易》中,奇数被视为阳数,偶数被视为阴数。 阳数中的“九”也被视为“极阳”,9月9日是两个“极阳”。 他们相见,故称“重阳节”。 阳也有钢的意思,重阳节是“两钢相遇”,相互冲突,所以被视为“恶日”。 登高绑山茱萸的目的是“消灾解难”。 这就是重阳节习俗的由来。

3、齐景公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九月初九,他率众登山,登城墙。 他们感受到了秋风的清新,感到心旷神怡,于是他认定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会出去爬山。 后人纷纷效仿,形成习俗。

4.重阳节据说起源于汉高祖刘邦时代。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齐夫人被吕后杀害后,她的宫女也受到牵连,被逐出宫。 他们生活在民间,嫁给了一个穷人。 由于她每年在宫中都会过重阳节,在节日期间种植山茱萸树、喝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出嫁后,她仍然按照宫中的规矩过重阳节。在这一天。 人们纷纷听说,纷纷效仿,这一习俗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5、古代季节星座的象征“大火”(即心宿二)在秋季九月退去。 《夏小正》称之为“九月火”。 大火星的退却,不仅让大火星这个以季节为生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那些视火为神的古人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季的到来。 因此,在“内火”出现的季节,必须有迎火仪式,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告别仪式。

在后世的重阳节习俗中,可以找到一些古代习俗的痕迹。 例如,在江南的一些地区,重阳节就有拜灶的习俗。 这表现了古代九月祭“火”的一些场景。

重阳节的习俗

1、赏菊:重阳节自然会举办菊花展,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 赏菊已成为重阳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代《东京梦花录》卷八:“九月重阳,众人赏菊,有数种。荷房中黄、白花蕊,谓之‘万灵菊’,粉红色。”有的叫“桃花菊”,白色的有檀香心的叫“五香菊”,黄色圆的叫“金菊”,洁白大的叫“西荣菊”。无处可寻。” 清代对菊花的鉴赏,如《燕京纪事》:“九花亦菊,每逢重阳,富贵人家用数百盆九花,框广厦前后楼阁,望如山峦。” ,叫‘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起来的,叫‘九花塔’。” 直到今天,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仍然举办大型菊花展,把菊花扎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形状,非常漂亮。

2、爬山: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就是登高。 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 无论你走到哪里,攀岩都没有统一的规则。 一般来说,你会爬山和塔。 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在登山后到山上野餐、烧烤。 一些贵族、亲戚、富家带上帐篷、烧烤用具、车马、乐器,爬上高台、高坡,搭起帐篷、桌椅,吃烤羊肉、煮羊肉,唱戏、奏乐、听歌。听歌、看舞蹈。

3、戴茱萸、插菊花簪:重阳节有佩茱萸的习俗,故又称“茱萸节”。 山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人们也喜欢戴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十分盛行。 人们相信重阳节种植山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可戴在手臂上,也可作为香囊,将山茱萸佩在里面,称为山茱萸袋。 在头上。 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佩戴的。 在一些地方,男性也佩戴它们。 但宋元以后,佩戴山茱萸的习俗逐渐少了。 变化的原因或许可以从重阳节习俗重心的微妙转移来解释。 重阳节在早期人们的时间和生活中强调避邪、消灾。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当前的现实生活,也对未来的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待,祈求长寿、长寿。 因此,“延命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客”(Corus )。

4、纸鹞飞翔: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放纸鹞是徽州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也就是说,徽州民间庆祝重阳节的主要特点就是放纸鹞。 这种做法不仅在徽州流传​​的民歌中有记载,光绪的《徽州府志》中也有记载。 飞翔的纸鹞 纸鹞也是现代的风筝。 每逢重阳节,人们常常在街头、荒野上登高放风筝。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这样做,相当壮观。 徽州民间的纸风筝已不再原来的样子。 大多呈方形、扁形,有尾巴。 其形状与民间的门神、神像相似,因此被怀疑是神形风筝的简化版。

5、吃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有九月九日吃重阳糕的习俗,这就是原来的重阳糕。 鱼饵是一种古老的糕点。 据《周礼》记载,饵料是作为祭品或在宴会上食用的。 汉代也有小米糕的记载,可能与今天的糕相似。 蓬饵一定是类似小米糕的。 到了宋代,吃重阳糕的习俗已十分盛行。 “糕”字与“高”谐音。 吃糕是为了吉祥之意,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

6、喝菊花酒: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菊花酒自汉代已有。 魏朝时,曹武曾在重阳节向钟崔献菊花,祝其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河南南阳山里的人们,因为喝了开满菊花的甘谷水而长寿。 梁文帝所著的《采菊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相呼应,背篓采菊珠,朝露一到,便湿淋淋的。” 这也是采菊酿酒的做法。 直至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盛行。 明代高濂《尊胜八记》中仍有记载。 这是一种流行的健身饮料。

相关文章:

一、中秋节知识

2.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象征意义

三、中学生霜节知识

4、科普知识

5、春节传统文化知识

上一篇:(知识点)寂寞的近义词有伶仃、孤独、孤单

下一篇: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的君主们,为何能与秦国抗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