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的君主们,为何能与秦国抗衡?

| 佚名

秦齐称帝

先秦时期,君主的称号逐渐演变。 夏朝的君主被称为“侯”,如夏侯启、夏侯杰、琼氏首领后羿等。 商周时期的君主成为了国王。 皇帝,本指天上的皇帝。 战国时期,有尊古代君王为皇帝的风气,故有帝喾、帝尧、舜帝等称谓。 就连夏侯启也被尊为齐帝,夏王后。 在战国时期的君主看来,既然历代国王、皇帝都可以成为皇帝,那么提升自己的层次也未尝不可。 许多君主都有称帝的想法,第一个付诸实践的就是秦昭襄王。

《甲骨文集》第03-6057号甲骨反面铭文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以南)大败魏汉联军24万。 随后的几年里,秦征服了魏、韩的大片土地。 魏、韩两国被迫派遣宰相前往秦朝,东周国君甚至亲自前往秦国朝觐。 心高气傲的秦昭襄王渐渐产生了称帝的念头。 但他必须考虑到皇子们的态度。 尤其是国力强大的齐、赵两国。

秦昭襄王原本打算用武力迫使两国臣服于秦国。 公元前289年,魏国背弃秦国,灭亡赵国。 魏昭王还亲自前往邯郸,会见年轻的赵惠文王和掌管赵国实权的宰相李兑。 秦王大怒,起兵攻魏。 赵国立即联合齐国攻打秦国的盟友韩国以救魏国,双方最终战成平局。

如果武力不能达到目的,就得用第二种方法——拉拢。 秦国丞相魏冉想了一个办法:拉齐称帝,趁机与齐结盟,共同攻打赵国。 秦王经过深思熟虑后,听从了魏冉的建议,派了陆离等谋士去游说齐闵王。 面对皇帝的称号,齐闵王虽然很兴奋,但还是很谨慎。 他担心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于是提出“先行后名”的策略(《战国策士家书》第十三章),即秦、齐两国先得对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然后他们就会称帝。 秦国的游说者盛赞齐国的强大和齐王的圣明,提出秦、齐两大强国应带头,联合魏、韩、燕,联合起来。攻灭赵国。 且看其他国家谁敢攻秦。 之后,齐国曾反对称帝。 最终,兵家们成功说服齐闵王接受帝号,与秦结盟。 为了表示联盟的诚意,齐闽王还任命鲁离为齐国丞相。

与齐国结盟后,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迫不及待地在益阳(今河南益阳以西)举行称帝大典。 日期和地点都是提前决定的。 秦国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这一年是秦昭襄王在位十九年。 但历史学家不能写“王十九年”,而必须用“皇帝元年”。 据史料记载,秦昭襄王有两个名字:“则”、“季”。 也许秦昭襄王为了称帝而改名。 益阳是著名的通都大邑和中原交通枢纽。 秦昭襄王两年前(公元前290年)亲自到访益阳。 益阳紧邻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今河南洛阳),距魏国、韩国也不远,方便各国前来瞻仰。 当然,这也是秦称霸中原战略意图的体现。

公元前三世纪初中原地区示意图

完成称帝大典后,秦昭襄王立即派魏冉为使者前往齐国,向齐愍王册封皇帝的爵位。 按照之前的约定,齐闽王也欣然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秦昭襄王将是“西皇帝”,他将是“东皇帝”。 从此,他们在爵位上就比其他诸侯高了一级,甚至比共治天下的周天子还高,已经和天帝平起平坐了。

齐闵王改变了主意

经过了隆重喧嚣的称帝大典之后,齐闵王冷静下来,开始觉得这件事不太合适。 因为诸侯对秦、齐称帝不满,秦国派军师徐完去游说魏王,希望魏王来秦国庆祝秦王称帝,或许也想顺便商量一下伐赵的事情。 结果魏王百般推辞,不肯。 勿入秦。 齐敏王发现,从邻近的朝廷,到稷下书院的士子们,再到田间小巷,大部分的声音都在指责秦齐两国君主的狂妄。 齐闵王顿时感觉自己就像被火烤着一样。

当齐闵王陷入深深的焦虑和不安时,燕国来了一位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大师——苏秦

苏秦是燕国的大臣,专门处理齐国和齐国的外交关系,受到齐闵王的器重。 齐民王听说苏秦到来,亲自到城门迎接,迫不及待地询问苏秦称帝的想法。

苏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齐闵王三个问题:

“齐、秦立为二帝,你尊秦为天下王吗?你尊齐吗?” 齐闵王回答说:“尊敬秦国。” (《战国策·齐策四》,下同)原因很简单。 秦国更强。

“始皇帝的意思是说,天下爱齐吗?也爱秦吗?” 齐闵王回答说:“爱齐而恨秦。” 一旦齐国主动取消帝号,自然会得到诸侯国的支持。

“二帝约定攻赵,攻宋对哪一方有利?” 齐闵王回答说:“不如攻打宋国。” 五国攻赵,秦国绝对受益最大,而齐国或许只能得到一小块土地。 但如果进攻宋国,齐国就有机会垄断宋国。 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但拥有数座著名的商业城市,十分繁荣。

苏秦的几句话,让齐闵王猛然醒悟。 齐敏王称帝之前,估计很多大臣都会劝阻,但人们往往是在事情变坏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决定是多么可笑。

于是齐敏王毅然放弃了“东帝”的称号,废黜了陆离,并带着苏秦和赵惠文王在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会面,商议共同征伐秦国的事宜。

赵国获得大赦。 当时五国联合攻赵,声势浩大。 五国灭赵后约定瓜分赵国土地,盟约“裹于番禺,属查”(《战国策·赵策邑》)。 “旷柞”在《战国书》中写为“诸诸”,即祭祀之书的意思。 也就是说,联盟成员在青铜礼器上庄严地刻下了盟约,并在神灵面前宣誓。 在秦、齐称帝之前,五国有的已经出兵,有的准备出兵。 赵国还调动了全部力量,试图瓦解五国联盟。 如今,齐国提出与赵国结盟,赵国君臣大喜。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以赵国为“酋长”,联系其他国家,共同征伐秦国。

组织需要一位外交专家,赵国选择了苏秦。 苏秦得到了燕、齐的支持,赵国还封苏秦为武安君,使苏秦在燕、齐、赵三国得到封号和封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 苏秦不负众望,成功说服了魏韩二王,五国攻秦的局面初步形成。 为了表明五国联手攻秦的决心,苏秦设计了两场盛大的仪式。 第一个场景是在赵、魏、齐三国交界处的洹河上。 五国将领骑着白马相互征战,结盟。 第二个场景是在周天子的王城里。 五国将领在周面前进出秦国。 皇帝的脸都要被烧到一起了。 苏秦名满天下。 后世甚至还有苏秦“戴六国印”的传说。

苏沁影视形象

燕齐外交风波

面对天下人民的反对,秦昭襄王于十二月匆忙取消了帝号。 但这并不能阻止五国攻打秦国。 公元前287年春,齐国开始在关帝(今山东省范县西北关镇)集兵; 燕国表示跟随齐国,派遣两万兵马,自备粮草,前往关帝。

秦昭襄王请他的好朋友、前齐国相韩旻写信给齐旻王,说秦王现在后悔了,希望与齐国重新结盟。 同盟之后,秦国将完全听从齐国的安排。 可以让齐国单独吞并宋国,而不能让楚国、魏国干涉宋国。 随后秦、齐瓜分了燕、楚、三晋的富饶土地,“令国亲如带”。 当时,“齐、秦虽立数百君,天下谁能禁之?” (《战国》《给家人的信》第十三章)

面对韩旻画的馅饼,齐闽王不置可否。 事实上,齐国参与联合攻秦的目的就是为了垄断宋国。 秦国是宋国的盟友,赵国、魏国也觊觎宋国的土地。 这些国家一旦卷入战争,他们就无暇顾及宋国了。 齐闵王写了一些无伤大雅的话来回复韩旻。 随后他们加紧了进攻宋朝的步伐。 燕国又派兵马两万,由大将张奎率领,自带粮草,跟随齐将田火攻打宋朝。

赵、魏对齐国借攻宋之名攻打秦国的举动十分不满。 齐国要求魏国封锁魏宋边境,魏国不听。 赵、魏也表达了夺取宋国土地的意图。 齐国焦急万分。 他辛辛苦苦布置的局面,不能让别人有机可乘。 于是,苏秦再次出使魏、赵。

苏秦花了很多时间说服魏国欢迎齐国在关帝的驻军进入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成皋(今河南荥阳泗水镇西)一带。 魏王说,因为最近一直下雨,魏军的集结时间被推迟了。 韩国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两国都坚定支持联合攻秦。 赵国丞相李兑还表示,只要魏、韩两军就位,赵国随时会从上党派兵攻打秦国。 但赵国也提出了条件,希望齐国先停止攻宋,集中主要精力联合攻秦。

让赵国预料到的是,齐国真的不再攻打宋国了。 当然,并不是李兑的话起任何作用,而是齐敏王听信了谗言,杀了燕将张奎。 当时想要疏远燕齐关系的人很多。 打破燕齐联盟,对宋、秦、赵等国有利。 苏秦在齐国的时候,经常能见到齐闵王,驳斥这些人的言论。 苏秦出使期间,不断上书提醒齐闵王警惕类似言论。 可惜,无法阻止,苏秦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

燕昭王听说自己的将领被杀,悲愤交加,发誓要起兵攻打齐国,为张奎报仇。 大臣范尧急忙谏道:“前王死在齐人手中,但齐王却一直为齐国效力,之所以受辱受辱,是因为燕国实力不如别人。现在齐王想要贸然与齐国开战,这是错误的,张奎的死比先王的死还要严重!” 此话一出,燕昭王的心平静了下来。

经过深思熟虑,燕昭王在赵国捡到了苏秦写给他的信。 信中的内容是,苏秦拟辞去在齐国的一切职务和头衔,并请求燕昭王批准。 这是苏秦表达自己对燕国忠诚的方式。 燕昭王想了想,写了一封回信给苏秦,请求苏秦出使齐国,以挽救两国之间的外交危机。

苏秦接到命令后,苦笑一声。 这个燕王总是给他出难题。 几年前,燕昭王自己犯了一个大错,燕齐战争一触即发。 燕昭王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苏秦归附齐国。 最终,苏秦费了一番功夫,才平息了这件事。 这一次,生命已经被造成。 齐敏王敢杀张奎,苏秦岂不敢杀? 去齐国是极其危险的。

燕昭王也料到苏秦会反抗,于是派专人多次劝说苏秦,强调“若不团结,则国家危矣”(《告家书》第四章)战国时期”)。 苏秦无奈,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投奔齐国。 他把燕昭王特意写的道歉信交给齐闵王,心里说道:“这(指齐闵王杀张奎)是少数人的罪过,大王和明主杀了诸侯使者?然而,颜知之使者却孤身而死,这是坏城之人没有经过精挑细选,我愿意改过自新,认罪。” (《吕氏春秋行论》)没想到,齐敏王称赞了燕昭王认错的态度。 看来齐闽王此时并不想失去燕国这个盟友,估计也后悔杀了张奎了。 苏秦多次强调,燕齐两国关系良好,对于齐国的霸业至关重要。 最终两国和解。

燕昭王皇家器物——燕王官茶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齐赵之争

张奎被杀后,齐国停止了对宋的战争。 全力应对燕齐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 于是,魏国在赵国的支持下,大举进攻宋朝,夺取了土地。 眼看着自己嘴里的肥肉就要被别人抢走,齐闽王立即出手了。 他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方面,密切齐楚关系。 当时秦国与楚国是盟友。 齐国这样做,会让人认为齐国是想与秦国和解,齐闵王希望借此向赵国、魏国施压。 这招果然管用。 坊间盛传齐闵王将召亲秦的韩愍回齐为相。 另一方面,齐闵王派苏秦劝说各国坚持联合攻秦到底,并向赵国丞相李兑和魏国丞相田文保证,齐国一定会履行之前的约定。 ——赐宋代两座繁华城市为封地。 然而,李兑和魏国丞相田文对、田文已经不再相信齐闵王的空头诺言了。 两人秘密联系秦国,联络燕、宋、鲁等国,组织联合进攻齐国。

心急的燕昭王觉得这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尽管他之前也曾多次这样想过。 每次惹出大麻烦,都是苏秦来处理善后事宜。 这一次,他也把苏秦也带了进来。恰巧苏秦也想在赵国、魏国为齐国效力,于是燕昭王就通过苏秦偷偷地与其他国家交往。

可惜燕昭王保密不到位,齐国也知道了他们的阴谋。 齐旻王立即派亲信大臣公于旦前往赵国,许诺将齐国蒙邑(今山东蒙阴西南)的封地赐给李兑。 李兑在重利的压力下,率领齐国,推卸责任,称燕国是联合攻打齐国的主谋,苏秦是联络人。 燕国顿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燕昭王受了委屈,但他也没有受委屈。 面对齐国的质问,他无奈,只好请求苏秦再次派遣使者出使齐国,以化解危机。 苏秦表示不去。 上次是燕昭王惹事,这一次苏秦也被牵涉其中。 一旦齐闵王拿到证据或者完全相信李兑的话,苏秦就会直接去送死。 苏秦告诉燕昭王,自己不怕死,但死了也没用。 君臣多次沟通后,苏秦还是被迫前往齐国。

苏秦确实是有才华。 他居然劝齐闵王不要给李兑蒙一座城池,齐闵王还任命苏秦为相。 当然,这些并不都是苏秦巧言的结果。 根本原因是齐、赵之间的矛盾。 强大的赵国始终对齐国构成威胁,相对弱小的燕国偶尔受骗也情有可原。 毕竟齐旻王听信谗言,杀了燕国将领,他是在先受委屈的。 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齐国可以以燕国为盟友来压制赵国。 齐闵王为了增加对赵国的优势,将韩旻召回齐国。 这意味着齐秦之间随时有可能恢复外交关系。 在燕国的支持下,齐国随时准备与赵国闹翻。

燕国的叛乱使赵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赵国虽然很早就开始与秦国谈判,但一直没有达成条件。 在结束对秦的战争之前,赵国绝对不敢直接与齐国决裂。 因此,赵国丞相李兑选择了忍耐,甚至邀请苏秦再次加入赵国,主持联合攻秦。

对秦的联合纵攻转为对齐的连续横攻

共同攻秦的各国内讧不断,但各国之间的斗争都是外交博弈,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军事冲突,也没有一个国家与秦国恢复名义上的外交关系。 最重要的是,赵国和魏国确实想通过合作来压制秦国,所以苏秦入赵前后,滞留在荥阳、成皋几个月的联军就开始进攻秦国。

联军进攻的目标是秦国位于太行山脉和黄河之间的南阳地区的土地。 自从秦孝公东征以来,秦国已经从赵、魏、韩手中夺取了南阳的许多城邑。 为了救援南阳,秦军需要从关中腹地出兵,沿黄河水陆推进。

五国联合纵攻秦示意图

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必然导致联军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 《战国策·魏策二》说“五国伐秦,无功而返”,《战国策·赵策四》也说“五国伐秦,无功而返”。停在城高”。

联军解散的直接原因是齐赵关系破裂。 苏秦到达赵国后,极力挑拨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 因为只有齐赵不和,燕国才能从中受益。 苏秦甚至请求齐闵王派兵囚禁在齐国做人质的赵国公子。 这让赵大怒。 李兑直接派兵囚禁苏秦,并威胁要杀死苏秦。 齐敏王、燕赵王赶紧派使者出面调解,苏秦才得以活着离开赵国。

与此同时,本来已经出现和解迹象的秦国与齐国的关系再次出现裂痕。 韩敏在齐国掌权后,不断向宋朝发起进攻,这让秦王勃然大怒。 秦王派人质问韩旻:“我爱宋朝,也爱新城、阳津。韩旻与我是朋友,他却攻击我的地方。我如此爱你,为什么呢?” (《战国策·韩策三》)苏秦代表韩愍上书秦王解释,但秦国仍反对齐国攻打宋国。

秦国和齐国不可调和的矛盾给了赵国机会,赵国和秦国很快走到了一起。 苏秦后来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此前五国攻赵,是齐国“加倍(“破坏”)五国之约,王死所致。西军借禁令强秦,秦废帝。并请降”,最终迫使秦国归还南阳地区的三座城池给魏国,两座城池给赵国(《史记·赵氏》,亦见《战国策士家书》第21章) 。 苏秦的信重点阐述了齐国对赵国的恩情。 虽然难免有些夸张,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绝对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五国攻秦之后,秦国确实割让了五座城池给赵、魏。 关于秦国割让领土的原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考虑到后来“秦夫与赵国多次交战,齐人深受其害”(《史记·赵氏》),很可能秦国是想拉拢两国。 赵国在秦国的支持下,连年出兵攻打齐国。

秦齐称帝引发的一系列联盟、纵横斗争可谓跌宕起伏,从最初的秦、齐、魏、韩、燕联军攻赵,到联赵、齐、魏、韩、燕攻秦以秦、赵连攻齐而告终。 一年之内,一切都改变了。 国王和谋士瞬间从起誓变成了背叛。 这也是战国中后期政治斗争的常态。

秦昭襄王觊觎皇位,惹上了大麻烦。 这也告诫其他人,不要贪图虚名,惹来真正的麻烦。 自秦、齐废帝号起,直至秦灭六国,从未有君王称帝。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的来历说法是怎样的呢?

下一篇:幼儿园教案《鼓浪跃行》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