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苏东坡诗词文书兼擅,儒释道全通,家国情怀

| 佚名

■ 刘锦祥

这位文学巨匠虽已去世数千年,但他纯洁的心灵依然充满温暖和热情。 他的诗词才华横溢,抒发家国情怀,深受当今人们的钦佩和尊敬。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无疑是一座雄伟的高峰,是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 他不仅生性宽广、冷静、自由,而且才华横溢、聪明才智。 诗文俱佳,儒释道学识渊博。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全才、多面手。 他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题材,而且改变了“诗庄词美”的传统定位,从而提高了词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宋代词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和主流化。 。 流传至今的苏东坡360多首诗中,婉约之词、豪放之词、旷达之词,无不各有千秋,尽显风采。 他的诗词所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值得后人不断阐述和深入解读。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是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由于这首诗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反复吟诵、背诵。 清代诗人评论家胡载在《苕溪余音丛话》中评论道:“东坡《水调歌头》中中秋诗一出,其余诗全无用处。” 《水调歌头》全诗意境宽广,风格豪迈,行云流水。 演讲中蕴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苏东坡在中秋月圆之际“向青天请酒”,诠释了月圆未至的人的孤独心情。 诗的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来?向天问酒”是对李白名著《对酒问月》的意喻。 李白醉酒时,问夜空高悬的明月。 六百多年后,苏东坡还问过中秋圆月的问题。 姬饮酒问月曰:“天宫不知是何年。” 美好想象的背后,是对天国仙境的向往和向往。 “天堂”似乎更多的是一种超越高雅想象的精神慰藉。 “我想乘风回家,但又怕高处太冷。” 诗人想乘风去月宫,但又担心那里有很多美丽的建筑,更何况在高处会冷得难以忍受。 从“我想要”到“我害怕”再到“那是什么样子”的心理转变,表现了苏东坡心境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高处冷”是一个双关语。 首先,是指人体站在高处时无法承受大自然的低温的地理意义。 其次,它指的是一种政治意义,即在寺庙里“高高在上”会让人感到孤独、痛苦和胆怯。 。 下半部分转向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反思。 “转向诸葛,降七胡,照不眠”是指诗人的目光转向诸葛七胡,月光温柔地铺向人间,照亮了尚未入睡的人们。 连续两句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 “但愿人长生不老,千里之外共享明月之美。” 第一句改编自唐代徐浑《秋纪元》中的“当待明月,千里相伴”,意在突破时间。 局限性; 后一句与南朝谢庄《月赋》中的“我们相隔千里共明月”相似。 旨在打破空间的障碍,向世界上所有经历过分离之痛的人们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苏东坡的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赞叹。 公元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刺史,但仍处于被流放、受冷待的困境。 虽然“貌美如花”当时心胸颇为宽广,但内心却难掩悲伤和愤怒。 《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来》就是在这个尴尬的时期写成的。 兄弟的分离、官场的失意,只是这首诗的表面意义。 这首诗的深层含义是忧国忧民。

《年奴娇·赤壁乡愁》是苏东坡抒发家国情怀的另一首名诗。 因“乌台诗案”,诗人被贬黄州,任团副使。 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波涛,苏东坡的思绪在内心深处涌动,感慨万千。 诗的开头句“大江东去,浪花一扫千古英雄”,寓意千古英雄难以重生,生命有限在轮回之中。生与死。 他们的丰功伟绩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苏东坡却另有想法:既然古往今来的名士都难免如此,那么自己的荣辱何等之大,也就不必哀叹了! “巨石冲天,惊涛拍岸,千堆雪卷”描绘了一幅长江东流的壮丽画卷。 诗人笔下的长江一如其本身,宽广、博大、奔放、豪迈。 下一句开头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接着是“一时多少英雄”,然后是“追忆公瑾时光”。 视线不断汇聚,最终聚焦在睿智勇敢、优雅浪漫的周瑜身上。 ”说笑间,那句“桀骜不驯,灰飞烟灭”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在苏东坡看来,奠定三国基础的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是周瑜,不是诸葛亮,周瑜通过赤壁之战捍卫了东吴在江东的霸主地位,而苏东坡只是一个无力抵御外敌入侵的读书人,民族情感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和呈现。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跌入谷底的政治理想更加坚定和坚决。

总之,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 无论是怀旧抒情的《水条松头·明月何时来》,还是历史怀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总是将自己融入到他的诗中。 官场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无论流亡还是荣华富贵,苏东坡始终是那个“竹竿芒果鞋轻松打马”的苏东坡,“一生烟雨里过”的苏东坡。 这位文学巨匠虽已去世数千年,但他纯洁的心灵依然充满温暖和热情。 他在诗篇中抒发的家国情怀,引起了当今人们的钦佩和尊敬。

(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上一篇:(唐)柳宗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下一篇:2016年安阳市市直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