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这首诗,以月亮的升起和苏辙与哥哥苏辙七年未见的关系为背景。 它围绕中秋节和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将人间的悲欢离合融入宇宙和人生。 在他的哲学追求中,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以下是其创作背景,欢迎阅读。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原文
丙辰中秋,我醉到了最后,因为怀了儿子,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顺序)
明月何时出现? 向天要酒。 天宫之中,不知今日是何年。 我想乘风回家,又怕高处冷。 舞动清影,如在世间?
转至朱亭,俯视奇湖,灯火阑珊,令人不眠。 本来就不该有什么仇恨,又何必说再见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在古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农、月亮和新月。
《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翻译
丙辰年中秋节,我高高兴兴地喝到第二天早上。 我喝醉了,怀念弟弟子游,写下了这首诗。
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我)举酒杯问天。 天空神宫之中,不知道现在已经是什么时代了。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好像我是从天上下来到地上的,所以我说“回去”),但我又怕受不了里面的寒冷。美丽的玉石月宫。 在我的想象中,我向着月亮起舞,月光下的人物也做出了各种舞蹈姿势。 冰冷的月宫根本就不是人间可比的。 月亮转动着,照耀着华丽的楼阁。 深夜,月光低低地渗入雕花门窗,照亮了忧心忡忡、无法入睡的人们。 月亮既然是圆的,就应该没有仇恨,但为什么它总是趁着分离的时刻才圆呢? 人的经历有悲伤、有欢乐、有离别、有团圆; 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情况。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很少有完美的。 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美丽的月光。
《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笔记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出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
⑵达旦:直到天亮。
⑶子游:苏辙名,苏轼弟弟。
⑷持酒:拿起酒杯。 坚持,坚持,坚持。
⑸天宫(què):指月亮中间的宫殿。 阙,古城墙后的石台。
⑹回去:回去,这里指的是回到月宫。
⑺琼(qióng)楼玉宇:用美丽的玉石建造的建筑物,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无敌(shèng,古读shēng):抵挡不住。 胜:承受,忍耐。
⑼清影:指月光下的人影也做出各种舞蹈姿势。 农:玩得很开心。
⑽他如:何如,何以可比。
⑾ 转朱阁,低视祈门,照无眠者:月移绕朱阁,低垂雕窗,照无眠者(指诗人本人) 。 朱亭:一座华丽的朱红色亭子。 Kito:带有华丽雕刻的门窗。
⑿ 不应有怨恨,为何分开时要长(cháng):(月儿)不应有怨恨,为何分开时要圆? 什么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和”和月亮的“清”、“圆”。
⒁但是:仅仅。
⒂相隔千里,我们同享灿(chán)娟(juān):只愿你们二人年年平安。 即使相隔万里,依然可以共赏美丽的月光。 总: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婵娟:指月亮。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中秋望圆月,表达我对弟弟苏澈无限怀念的诗。 诗人用形象描写手法勾勒出一种天上明月、亲人远在千里、孤独寂寞的氛围,体现了他自身的独立心情与过去的神话传说的融合。 在月亮的盈亏中,渗透着浓厚的哲学意义,可以说是一部自然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哀歌之作。
诗前小序云:“丙辰正值中秋,痛饮至岁末,醉得甚醉,因怀子而写此文。” 丙辰是在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刺史。 中秋之夜,他赏月喝酒直至天明,于是创作了歌曲《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注重崇尚儒家思想,注重实践。 但他也“热爱道教”,中年后曾表示“归佛出家”。 他经常卷入儒、释、道三教的纠葛之中。 每当他失意失意时,老庄的思想就会升起,帮他解释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提拔开封府官员评判杭州,以避免汴京政治纷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密州迁都。 虽然是自愿的,但依然处于被冷遇的境地。 尽管他当时“貌美如花”,表现出一些宽广的胸怀,但也难掩内心深处的愤怒。 这首中秋诗就是这段仕途危险经历的升华和总结。 “Dzui”为主词惜子,“亦怀子”为辅词。 对于一向秉持“尊主利民”道德原则的作者来说,与国家的边界忧虑相比,兄弟姐妹的分离和私人关系毕竟是次要的道德负担。 这一点在标题前言中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暗示。
月亮的形象中,浓缩了人类无限美好的向往和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作家。 当他抬头望着中秋的明月时,他的思想和情感仿佛长出了翅膀,在天地间自由翱翔。 体现在文字上,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是望月,既表达了轻松、宏伟的感受,又表现了脚踏实地、优雅而昂扬的感觉。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明月几时出?向天问酒。” “向天问酒”的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向月问酒”的地方相似。 发问的执念和思绪的散乱,确实有相似的本质、能量和精神集中在其中。 从创作动机上看,屈原《天问》一百七十多问的磅礴诗意,来自于他游历山水,经历流放后的陵墓和土地,看到“天象图,楚先王庙、公卿祠内的“地、山、水、神”。 及“古圣贤妖行事”(王邑《楚辞篇·田问序》)后“问之”。 它是情境接触和兴奋的产物。 李白《对酒而行问月》诗的自注是:“故友贾纯命我问之。” 这也是一部怀旧的即兴作品。 正如序言中所提到的,苏轼这首诗是一首中秋望月、夜尽饮酒的赋。 也是“闲工”(王国维《人言》)。 他们都具有突然出现、问题稀奇古怪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看,屈原在进入祖庙之前,已经是“呼号浩民,仰天叹息”(王邑《楚辞章句·田文序》) ,而他正处于情绪激动、疯狂的精神状态,于是他问青天“似疯非疯,气愤至极,悲哀至极”(胡俊元《楚辞新注》)。 李白说:“只愿吟酒时,金盏中常有月光”(《对月问酒》)。 也能听到沮丧和绝望的旺盛情绪。 苏轼丙辰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任密州,写下这首诗。 我深深地关心着朝廷的政治局势,同时也怀着复杂的心情期待着回到汴京。 于是,正值中秋节,我一喝就醉了,心情在低落中充满了节奏。 三个人的创作心理其实是紧密相连的。
苏轼视擎天为友,并饮酒,足见其豪爽的性格和非凡的勇气。 李白《问酒》诗云:“青天明月几时来? 今日罢酒问。”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而苏轼的语气则比较关心和迫切,因为他要飞去月宫。 “明月什么时候来?” 这个问题似乎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和宇宙的起源; 也似乎在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下两句:“天宫里不知今何年。” 对明月的崇拜和向往进一步加深。 距离明月出生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不知道今晚的月宫,又是怎样的一天。 诗人想象今天一定是个好日子,所以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 他很想看一看,便接着说道:“我想乘风回去,但又怕高处太冷。”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称苏轼与李白为“二位谪仙”,苏轼本人也幻想自己前世是月中人,于是他想到了“乘风而归”,他想乘风飞去月宫,但又怕那里的塔楼玉楼太高,他承受不了。 《琼楼玉语》出自《大冶拾遗》:“瞿谦友在江边玩月,或其中有什么? 曲晓说道:“你可以跟着我去看看。” 只见月已半边天,琼楼“玉界一片废墟”。 “太冷了”是《明帝杂录》中的典故:8月15日夜,叶敬能邀请明帝游览月宫。 临走时,叶某要求他穿皮衣。 到了月宫,确实冷得受不了。 这些线条清晰地描绘了月宫的寒冷,暗示着月光的明亮,含蓄地表达了向往天堂和怀念人间的矛盾情绪。 这里有两个词值得注意,就是《我要乘风回去》中的“回去”。 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的向往,已经把它当作了自己的目的地。 从苏轼的思想来看,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生活抱有超然的态度,又喜欢道家的养生之术,所以他常常有脱胎换骨成仙的念头。 他的《千赤壁赋》描述了月光下泛舟时的空灵之感:“浩如风虚乘风不知止,飘飘如孤身一人,成仙升天”。 ”亦源于望月思升仙,与此诗可佐证。 诗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尘世、超越自然的幻想,一方面源于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世间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不如意的事情,迫使诗人想象摆脱这世俗的纷扰,在琼楼玉宇中过上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被贬黄州,他也常常有类似的想法。 他说:“船从此就过去了,我的余生就留在江海里了。” 然而,在诗中,这只是一个计划。 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另一个相反的念头打断:“只怕美楼玉楼在高处太冷了。” 这两句话来了一个急转弯。 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雄伟美丽,但长期居住在那里太冷了,难以忍受。 诗人刻意找出天堂的破绽,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人类生命的热爱。 同时,《中秋月景》仍写于此。 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丽和月光的寒冷。 这一转折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的留恋和对天堂的向往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阐释诗人怀念世间、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的志向,从而给歌词带来了一种旷达的格调。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世间的生活。 “通过跳舞来清除阴影,就像生活在这个世界一样!” 与其飞去冰冷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清影”是指月光下清晰的身影。 “舞清影”就是用自己的清影跳舞、玩耍。 李白《月下独酌》云:“我歌游月,舞影凌乱。” 苏轼的《舞清影》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高处太冷”并不是笔者不愿回去的根本原因。 “舞见影,如人间”,才是根本原因。 与其飞去冰冷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至少能和自己的影子在一起。 这首诗从对天堂的幻想开始,又回到对人间的热爱。 从“我想要”到“我害怕”再到“那是什么样子”的心理转变,展现了苏轼情绪的跌宕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中回到了现实。 在出生与入世的冲突中,入世的想法最终占了上风。 “身在世间如何”是不容置疑的肯定,苍劲的笔力彰显了情感的强烈。
下一篇是关于爱人,也就是爱孩子。 中秋的圆月,让人想起人间的别离,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离别与别离的感激之情。 “转过诸葛亭,降下你的家,光明就会让你清醒。” 这不仅指思念哥哥的深情,也泛指所有因中秋节期间无法与亲人团聚、难以入睡而去世的人。 “失眠”一般是指因无法与亲人团聚而感到悲伤、无法入睡的人。 诗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道:“你对明月不应该有任何怨恨吧?为什么人一走明月就变圆了?” 相比之下,分离的悲伤就更严重了。 这是明月故意为难别人,给人添愁的怨言。 不近情理的语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兄弟的深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那些不幸离开的人的同情。
然后,诗人转笔说了一些安慰的话,为明月辩解:“人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时而被乌云遮盖,时而残破不堪。”不完整,她也有遗憾,自古以来,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这三句话给出了从人到月球、从古至今的高度概括。 从语气来看,似乎是在代表明月回答之前的问题; 从结构上推开了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辩解,本质上是强调对人类事务的乐观态度,对未来寄予希望。 因为月圆之时,人们也会相聚。 很有哲理。
诗末云:“但愿人长生不老,共赏千里月色。” “婵娟”是美丽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嫦娥,也就是明亮的月亮。 “贡婵娟”的意思是共享明月。 这个典故出自南朝谢庄所著的《月赋》:“我们相隔千里,共享明月”。 既然人世间的分离是难免的,只要亲人活得长久,哪怕相隔千里也没关系。 照亮世界的明月,连接着两地,沟通着彼此的心。 “愿人永生”就是突破时间的限制; “千里共赏月色”,就是突破空间的障碍。 让共同的明月之爱,将离散的人们团结起来。 古人有“精神之交”的说法。 好朋友相距遥远,无法相见,但心灵上却可以沟通。 “相隔千里,同享明月之美”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友谊。 这两句不是一般的相互勉励,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待时间、空间、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充分展现了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性。 广阔。 王勃有诗两首:“海中有知音,天涯比邻。” 其意义深远,被作为一句佳话流传下来。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说:“海上明月升起,此时此刻我们在人间”。 徐浑《秋空送别》云:“唯待明月,千里相伴。” 大家可以互相参考一下。 希望大家年年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丽的月色。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苏轼将前人的诗意精神溶入自己的作品中,融为一种普遍的情感。 正如诗前小序所言,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子游)的怀念之情,但又不仅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所有正在经历分离之痛的人们的最美好的祝愿。
本文是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来看,其构思非凡,布局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诗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上看,字的前半部分是竖写的,后半部分是横写的。 第一部是高楼大厦,第二部则是一波三折。 前半部分是历代新神话的介绍,也是魏晋六代仙诗的演变发展。 后半部分纯白绘制,人月相触。 它叫演绎物理学,但它实际上解释了人和事。 文字错综复杂、飘逸飘逸。 从布局上看,上部冲天而起,入内似空; 下部有层叠的波浪,回归虚拟,转入现实。 最终,虚拟与现实交织,旭旭告一段落。 全诗以清朗磅礴的场景为背景,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与“人间”的“归来”,分离与结合的矛盾与迷茫,以及如同心胸宽广和随机应变,长期乐观和美丽的人生。 愿望是非常哲学和人性化的。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博大的情怀结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 兼具情感魅力和瑰丽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诗句句优美,典型地体现了苏诗的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突出了“宇宙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面对神奇永恒的惊叹”(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 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地对待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而是力求从自然规律中寻找“因势利导”的生命意义。 因此,这首诗虽然基本上是一首带有孤独情怀的秋咏,但却不乏“触处生春”的韵味,引人向上。
这首《水条歌头》一直受到好评。 胡载的《苕溪余音丛花》认为,这首诗是描写中秋佳节的最佳诗篇。 这首诗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探讨着生命的意义。 既理性又有趣,非常发人深省。 故此,流传九百年。 吴谦《霜天晓角》:“唱东坡《水调》,清露下,衣襟覆雪。” 《水浒传》第30章8月15日写道,“中秋可对月对景唱。《曲儿》是由“东坡士中秋《水条歌》演唱的。 ”可见宋元时该歌声已盛行。全诗意境豪放博大,感情乐观博大,有对明月的向往,对世俗的眷恋。以及浪漫的色彩、奔放的风格、流畅的语言能给人健康的审美享受。
创作背景
此诗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8月15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言解释了写这句话的过程:“丙辰中秋,痛快地喝酒到岁末,喝得醉醺醺的。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怀了儿子。” 苏轼因政见与维新派王安石等人不同,向他求助。 方,四处为官。 他曾要求调任离苏澈较近的官职,以便兄弟们能多聚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遣使到密州。 到达密歇根后,这个愿望仍然无法实现。 西宁九年中秋节,明月当空,银光四射。 诗人与弟弟苏辙分开七年没有再团聚。 此时此刻,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便趁着酒意,写下了这首诗。
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号河中,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宋仁宗在位,1056年—1063年)进士。 他曾写信表达王安石新法的弊端。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被送入御史大牢,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院学士。 曾赴杭州、颍州,官至礼部侍郎。 后又贬徽州、儋州。 很多好处。 谥文忠。 他知识渊博,喜欢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苏三人”。 其文纵横,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放,善于运用夸张比喻,风格独特。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是一位豪放的诗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还从事书法和绘画工作。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欣赏12-26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原文赏析10-07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原文及赏析08-25
苏轼《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10-07
《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苏轼歌词赏析10-26
《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赏析03-14
苏轼《水条歌头·明月何时来》词义解析02-18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原文及译文01-15
《水条歌头·明月几时来》原文及译文11-03
下一篇: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读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