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举杯断绝歌路难

| 佚名

作品简介 《行路难-下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包照的一首乐府诗。 这是《行路难》的第四首诗。 《行路难》共有诗十八首,主要抒发生活艰辛的感受,抒发寒门读书人在仕途上的坎坷与痛苦。 还有描写流浪者、失踪妻子的作品。 他们大多情感强烈,语言铿锵有力,辞藻华丽。 有五字句、七字句、合字句。

作品原文

出行困难·第四部分

赵宝

水置于平地,东、西、北、南流。

人生也有命运。 我们怎能边走边叹息,边坐着悲伤呢?

喝酒原谅自己很难,举杯断歌却很难。

你怎么能不觉得自己的心不是木头不是石头呢? 他咽了口口水,犹豫着要不要说话。

作品注释

(一)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 包氏的诗气韵刚强,语言简洁,文字华丽,常常表达慷慨不屈的思想感情。 包照时期七言诗得到了显着发展,对唐代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路途艰辛》是一首乐府杂曲。 它原本是汉代的一首民谣。 金人袁山松改调创词,一时流行。 古词、元词均已不存。 包照拟作诗十八首,歌颂世间种种悲哀,寄托悲愤。

(二)“倒水”两句: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同,寓意人生高低、贫富不一致。 倒,倒,倒。

(三)“敬一杯”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路难》的演唱因喝酒而中断。 切断、停止。

(4)吞咽:声音即将开始,然后停止。 从“吞”、“徘徊”、“不敢”中看出忧虑,不是细节问题。 踯躅(zhí zhú):犹豫。

作品翻译

就像把水倒在平地上一样,水会流向不同的方向,生活中没有高低差的一致性。

人生也有命运。 走路或坐着怎能叹息悲伤呢?

喝点酒安慰自己,唱起《路途艰辛》,歌声却被敬酒打断。

人心非木石,怎能没有情感呢? 声音开始但又停止了,我犹豫了。 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士族制度,包照出身贫寒。 尽管他渴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但他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他经常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立功的愿望,抒发贫困仁人志士被压抑的痛苦,传达贫困群众慷慨而不公平的心声,充满了对富裕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这种忧愤之情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作品欣赏

这首《涤水平地》诗是鲍照《路难行》的第四章。 描写了诗人在宗族制度的压力下,因世事艰难而产生的愤慨和不平的深切感受。 其思想内容与原标题是一致的。 奇妙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

这首诗开始得很突然,描述了水从地面倾泻而下,四面八方流动的现象。 既没有浩浩荡荡的雄伟景象,也没有美丽宁静的意境。 然而,在这种既不神奇也不神秘的普通自然现象中,诗人却突然领悟到了某种与其相似的人生哲理。 作者用“水”来比喻人。 “水”向“东、西、北、南”不同方向流动,隐喻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的贵贱之人。 “水”的流向是由地形造成的,一个人的处境是由他的家庭状况决定的。 因此,前两句通过对腹泻这一常见现象的描述,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宗族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用水“冲”、“流”的动态描写,营造出一种令读者惊叹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言:“始于千头,犹如黄河从天而降,行过东海”。 这种写法表达了诗人因愤怒和委屈而产生的压倒性的悲伤和压抑。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转而坦白了自己的心态。 他并没有直接面对世间的不公,而歌唱、呐喊。 相反,他首先用“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生活的错位,并希望借此摆脱“叹息而坐,悲伤而行”的压抑。 从中寻求解脱。 这句话(安能兴叹息又感伤)用互文来安慰自己。 随后他用“喝酒原谅自己”来安慰自己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解愁,反而让悲伤更甚。 就连用来抒发心中悲愤的歌曲《行路难》,也因为“举杯”如卡在喉咙而被“斩断”。 在这里,诗人刻意避免正面谈论他的悲伤和沮丧。 胸中的郁结已无法通过饮酒来冲刷,所以他写下如何解忧解忧。 这种语气、这种曲调,愈加流露出作者深沉而深刻的悲愤情感,创造出一种含蓄、深刻的艺术效果。

在诗的最后,作者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非木石,怎能没有情感?” 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 面对社会的黑暗、世界的不公,诗人不能保持冷漠、无感情。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怨恨已积到了极点,达到了随时可能爆发的地步。 发泄和大声唱歌已经不足以倾吐心中的悲伤。 然而没想到,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深深的哀叹:“我咽下声音,犹豫不决!” 当哭声说到嘴边时,我猛然咽了下去,压抑了下去。 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残酷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社会现实把穷学子压抑到了诗人敢怒不敢言、踌躇不前的地步。 像诗人一样出身卑微的人还有很多,但也只能像他一样默默地咽下愤怒和痛苦。 这是世界之大不幸。 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很清楚了。 所以,上一篇的“人生也有命运”这个话题,只不过是诗人忍气吞声,无奈倾吐之时,所倾吐的愤怒之言。

这首诗的意义深刻而清晰,达到了耐人寻味、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来看,整篇文章曲折委婉,寓意深刻。 明代王余之评论此诗说:“先断理,后施理,弯腰仰视,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美在于不破”。 这就准确地指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着情感的曲折,五言、七言诗相互搭配得井然有序,韵律灵活地从“流”、“悲”到“难”、“言”变化。 这一切自然形成了全诗的跌宕起伏。 气势和风格。

关于作者

鲍昭(412—470),字明远,南北朝时期。 东海(今属江苏)人。 他的家庭出身于一个贫穷卑微的家庭。 他声称自己出身贫寒,准备“下乡务工”。 临海王刘子胥镇守荆州时,以前军员参军。 刘子胥叛乱,鲍照被叛军所杀。

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典雅、豪放、豪放、刚健,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的李白、岑参、高适、杜甫等影响很大; 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钻研乐府诗,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词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讲究排比,流畅流畅,内容丰富,情感充沛。 七言诗的韵律由逐句韵改为隔句韵,韵律可以自由变化,拓宽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 其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韵律,极富创意,思想深邃含蓄,意境鲜活深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修辞华丽流畅,抒情生动传神,具有民间特色。歌曲。

从作品内容上看,大多表达了为国家做贡献的愿望、对排他社会的不满、不被认可的痛苦、无能为力报国的怨恨、理想破灭的悲伤。 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困读书人的生活状况。 少数诗歌描写边塞战争和戍边生活,是唐代边塞诗歌的萌芽。 现存诗204首,其中有《宝参军集》。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的七百里诗词,太震撼了!!

下一篇:《银河补习班》豆瓣评分6.3猫眼评分9.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