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佚名

“凤行凤台,凤离台空江自流”。 《金陵登凤台》是唐代韵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平台上的风景上,他的思绪也徘徊在平台外。 风景。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讲解来一探究竟。

【阅读】

朗诵专家:李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主播)

【写】

写作专家:陈爱民(南京孝庄学院教授)

【解释】

讲解专家:李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登金陵凤凰台》解说

专家| 李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文章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楼》。

凤凰行在凤凰台,凤凰行太空河,自由流淌

古人视凤凰为吉祥,因此常常在凤凰来去时修建建筑物和平台,以保留凤凰的辉煌记忆。 后人来到凤凰楼,常常会想象到凤凰的雍容。 先秦时期,秦穆公为闻笛而来的凤凰筑台的传说,在古籍中多次出现。 即使凤凰来了又去,甚至一去不复返,凤凰塔也将永垂不朽。 不过,凤凰肯定是流浪过很多地方,导致凤凰塔散落各处,没有固定的位置。 南京凤凰台也是因凤凰来访而得名,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它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而更加出名。

李白笔下的金陵凤凰楼位于今南京西南。 关于凤凰楼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古代有不同的说法。 李白写这首诗时,并不一定要追寻真实的故事。 或许,凤凰台这个名字只是他想象出来的。 随着李白的诗流传得越来越广,他的诗已成为金陵有凤凰楼最有力的证据。 元代诗人、评论家方回说,李白诗虽以凤凰台命名,但并不局限于此台。 他的思绪徘徊在舞台上的风景,甚至舞台外的风景。

武宫花草埋于幽径,晋衣成古山。

三四句虽互有深意,但却因时代的轮回而带出几分历史的悲凉。 从孙武到东晋,再到后来的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先后在南京建都,故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 六朝是历史学家和诗人所说的。 李白写金陵时,常常想起过去,想起六朝。 他将昔日的宫殿与今日的草木并置,将昔日的美景与眼前的坟墓进行变换,将朝代的更替融入盛衰的悲哀之中。

三四句虚实交融,想象着眼前没有的事物。 “吴”、“晋”是指孙吴和东晋; “花、草”、“衣”指美女、官员;“花、草”、“衣”指美女、官员。 “古山”就是坟墓; “幽境”是指墓室通道,都是上代遗物。 幽径古山可以说是眼前的风景,但花草衣裳却不再在眼前。 然而花与路、衣与古山却是一回事。 可以说,有前世今生的联系,也有生死的转化。 因为这个改变,这个联系。 繁华又虚幻的梦幻故事在时空交汇处展开。

蓝天之外,三山半倒,两水分白鹭洲。

三山位于今南京市西南长江流域。 是南北相连的三座山峰的统称。 “三山半落青天外”是指从凤凰塔上望去,远处的三座山只能看到一半,另一半落在天外。 宋代大诗人陆游路过南京时也曾登上凤凰台。 望着远处的三座山,模糊不清。 如果真去那个地方,陆悠悠距离金陵也不过五十多里。 这种认知似乎与李白的所见相印证。 水是长江水。 有的说是“二水”,有的说是“一水”。 “一水”是指整个河流流向,“二水”是指流经岛屿周围的部分河流。 关于。 虽然标题不同,视角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二水分白鹭洲”是指白鹭洲将长江之水一分为二,其实与“一水分白鹭洲”是同一个景色。

白鹭洲位于南京市西南河畔。 因白鹭聚集而得名。 与凤凰相比,白鹭虽然也是天上的生灵,但并不是神鸟。 白鹭的来来往往是因为季节的变化。 凤凰不是这样的。 它快乐地旅行,享受快乐后返回。 它不遵循物候,也不依附于展馆。 如果说凤凰是人们的想象,那么凤凰塔就是人们不愿放开的想象。 平台在等待着他,凤凰似乎已经避难了。 这是构建该平台的人们的痴迷。 诗人有凤凰离台、空河自由流淌的惆怅。 即使有平台的注视,凤凰依然一去不复返。 从舞台上抬头看去,有时看到的是真实的场景,有时看到的是虚拟的场景。 所谓真实与虚拟,只不过是眼前的和非眼前的区别。

浮云总能遮日,长安不在让人伤感

《登上金陵凤凰台》看似讲的是舞台上所见,实则讲的是思念,思念的凤凰,思念的朝代,思念的山,思念的河,思念的日子,思念的嫦娥'一个。 这一系列的视而不见,是这首诗中所有悲伤的聚合。 至于悲伤的原因,李白似乎很直白。 这就是所谓的“失踪长安”。 七句、八句中有两个典故。 一是浮云遮日,二是长安缺席。 浮云遮日是一个传统的比喻。 汉末古诗十九首有句:“浮云遮天,游子无心归”。 这大概就是李白这首诗的字面来源。

汉初陆贾在《新语》中说:“奸臣隐藏智者,如浮云阻明”。 浮云比喻小人,日光比喻贤人。 这才是真正的起源。 《长安失踪》讲述了晋明帝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年轻时,有人从长安来。 他的父亲元帝问他,长安和太阳哪一个更远? 明帝回答说:“太阳很远”,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过。 第二天,元帝又问明帝,明帝回答说,太阳快到了,因为抬眼看不到长安。 这个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忧虑。 毕竟,日月之间的距离是看得见的,但长安距离太远,已经看不到距离了。 “长安失踪”和“浮云遮日”两个典故相互联系、重叠,完成了这两首诗的含义。 回望长安失能第七句,天被浮云遮住,诗人抬眼看不到太阳,也就是看不到明师。 从第八句浮云遮日的比喻来看,长安自然就代表了皇帝。 奸臣谄媚主,忠良被流放。 皇帝与诗人之间有重重障碍,连凤凰也飞不远。

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有人说,这首诗是李白受高力士等人陷害、排挤,离开长安后写的。 有人说是诗人流放归来,被赦免回到金陵时所写,但并无定论。 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诗人的客居身份,但不同之处在于流放的时间和原因。 李白一生追求仕途,却从未成功。 与其说不能欣赏,不如说没有做。 因此,李白对在东晋立下赫赫战功的谢安产生了好感,这一点在他的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

当他跟随永王林下江东时,写下了一句名言:“我用东山谢安石,我在幽静的湖沙里为你说笑”,意思就是他把自己比作谢安。 。 他对金陵的感情,对六朝特别是东晋的情结,或许也与谢安有关。 说到底,这份情感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寄托。 《登金陵凤凰楼》这首诗固然可以解读为诗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突然的怨恨,也可以视为贯穿一生的纠葛。 即求官而不得,求隐而不安,百般挣扎而不得。 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可能不在于其背后的寓意,而在于诗人将寓意转化为可见的风景的方式。 那些亭台楼阁、那些古迹、那些山水、那些历史,似乎都一一收获了李白的思想,又将他的思想埋藏起来,彼此之间似乎也有一种默契。 诗人的忧郁也因此成为凤凰楼的悲伤。

上一篇:中华古国的“礼仪之邦”,你知道几个?

下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里的景色,你知道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