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饮湖上初晴后雨》里的景色,你知道吗?

| 佚名

《初晴晚雨湖饮》是诗人苏轼病愈后所写。 应朋友之邀,他正在西湖边喝酒、欣赏风景。 当他看到西湖先晴后雨的动人景色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也成为西湖诗歌的著名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上饮酒,初晴晚雨》原文翻译欣赏。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湖初晴晚雨》

水光清澈固然好,但山空空蒙雨时也怪。

欲将西湖比西子,总是淡妆浓妆为佳。

【诗歌】

明媚的阳光下,西湖的水波光粼粼,美丽极了; 雨天,雨帘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茫,有或没有,也显得十分美妙。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显得那么美丽、精致。

【欣赏】

水光天朗的时候很美,但空荡荡的下雨的时候山也很奇怪

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人正在饮酒赏西湖。 起初阳光明媚,但后来就下雨了。 他欣赏两种不同的观点。 他说:天晴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景色恰到好处; 下雨的时候,西湖周围的青山云雾茫茫,有或无,都呈现出另一番美妙的景色。 “廖烟”,波光闪烁。 “空”,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押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诗人在这里既写湖,又写山; 既有晴天的景色,也有雨天的韵味。 可以说内容非常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很笼统的,因为这两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就是诗人文笔的精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美,怎样美。 如果具体描述风景,也许会有一些精彩的句子,但总是太真实、太具体,​​无法传达西湖的整体印象。 苏轼的两句话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非常生动、传神。 他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他们用诗歌语言表达了“西湖好美”的共同感受。 同时,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乐观舒畅的气质。

欲将西湖比西子,总是淡妆浓妆为佳。

“西子”是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美女西施的意思。 无论是装修典雅,还是打扮,西施都同样美丽;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那么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冬天还是春天,它都同样美丽。

用绝色之美来比喻西湖,不仅赋予了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使其新颖独特,韵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西施是个美人,但她到底是什么样的美,只存在于个人的心里。 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 用这种方式,比起直接描述来,不知道要节省多少笔墨,但其意义却丰富、深刻得多。 既诉诸读者的感受,又诉诸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发展诗的内涵。 这一绝妙的比喻被宋人称为“说明西湖之利”的佳句,使“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称。 难怪后世诗人有诗云:“除了淡妆浓句,还有什么词可以比得上西湖呢?”

【解释】

苏轼在杭州为官时,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下了大批山水诗。 这是最受好评的歌曲之一。 但与前一首诗的侧重点不同。 前一首诗描述了一场具体的阵雨,而这首诗则通过日照雨露的变化对西湖进行了总体评价。 晴天的西湖是一种美,雨天的西湖有别样的美,那是另一种美。 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 作者首先写的是现实。 阳光明媚的西湖,阳光照在湖面上,湖水倒映着阳光,碧波荡漾。 广阔、开阔、美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雨天,西湖笼罩在雾雨之中,山峦如轻纱,雍容华贵,更有意想不到的奇景。 在这两种不同的风景中,作者分别突出了水和山,将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诗人转笔,将西湖与美人西施联系在一起。 他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西湖之美与总是淡妆浓妆的西施神韵进行了比较。 诗人之所以将西施比作西湖,不仅是因为两者来自越南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西”字,而且都具有雍容华贵、阴柔之美。 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拥有天生丽质。 它们不需要依靠外界物体或人工修饰随时展现自己的美丽。 风格。 西施无论是浓涂粉白,还是淡眉,总是雍容华贵; 无论晴天、雨天、早晚花开,西湖都无比美丽、令人着迷。 全诗简洁明了,给人一种淳朴、质朴之感。

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女性的名声和西子一样好。 为什么诗人把西子比作西湖? 这是因为,除了她的美丽之外,西子与西湖还有两个独特的相似之处:一是西子的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的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 二是西子、西胡,头上都有“西”字,听起来自然。 由于这些原因,苏轼巧妙的比喻赢得了后人的赞誉,西湖也被称为西湖。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1074年任杭州知县,写下大量描写西湖风光的诗篇。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 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写这首诗的那天,天气晴朗,下雨。 诗人既陶醉于美酒,又陶醉于美景。

欣赏

诗的前半部分不仅写了西湖的水和山,还写了西湖的晴雨状况。 “水清则美”形容晴天西湖的水光:明媚的阳光下,西湖的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十分美丽。 “天雨中山色亦奇”描述了雨天山色:雨帘下,西湖周围的山色迷茫而模糊,十分奇异。 从第一首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天,诗人整天陪着宾客在西湖边设宴。 早上阳光明媚,后来转阴,黄昏后开始下雨。 在善于欣赏自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还是山,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美丽而美妙的。 从“晴天好”、“下雨天怪”的赞美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不同天气条件下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色,也可以想象诗人想象当时情景时的激动心情,洒脱的性格,以及他宽广的胸怀。 前半段写的风景,是交流、书信的场景。 情感是一种博大而豪迈的情怀。 场景融合在一起,句子之间的场景是相对的。 概括了西湖之美,充分表达了诗人苏轼的情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没有沿袭前两句,进一步用自己的艺术风格来描写湖山的阳光和雨露。 相反,他以外表来判断精神,只用空灵恰当的比喻来传达诗的意义。 湖光山色的魅力尽显。 在隐喻与本体之间,除了西湖与西子字面上同一个“西”字外,诗人的关注点只是西湖现在的美景。 论风韵,与想象中的西施美人相似。 有难以形容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为西湖和西子的美在于神,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对于西子来说,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不会改变它的美丽,而只能改变它的美丽。 增添它的美丽。

对于“西湖胜西子”的比喻,有两种相反的解释:一说是诗人“把晴天的西湖比作淡妆的西湖,把雨天的西湖比作淡妆的西湖”。浓妆艳抹的西子”; 晴天宜化浓妆,雨天宜化淡妆。” 两种理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诗人来说,这是一个偶然出自大师之手的神隐喻。 他思诗时的神笔,只是心灵与风景的瞬间相遇。 从西湖的秀丽风光到西子作为美的化身,从“西湖”的“晴天也好”、“雨也奇”。 我想象西子也应该“淡妆浓妆总相宜”。 他在设置比喻和写作的时候,恐怕不一定会坚持晴天和雨天这两者。 哪一个是指浓妆艳抹,哪一个是指浓妆艳抹。 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必须把浓妆和淡妆分别归为晴天和雨天,就可能损害隐喻的完整性和诗的空灵之美。

诗人对西湖的特色进行了极为准确和精妙的艺术概括,达到了“以少为多,不留一丝情感”的艺术效果; 此外,他还用恰当新颖的比喻,赋予西湖人的生命和资格。 让西湖成为美的化身,升华西湖之美。 因此,在无数歌颂西湖的诗词中,这首诗成为流传最广的名诗。

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训子。 嘉佑进士。 神宗年间,任宗祠员外郎。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谋求洋职,任杭州知县,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作诗“诽谤朝廷”而被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院学士。 曾游历杭州、颍州等地,任礼部侍郎。 后又贬徽州、儋州。 北归第二年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谥文忠。 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 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诉求。 其文豪放、清晰、流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清新大胆,善于运用夸张的比喻,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慈楷豪放,对后世影响很大。 善行书、楷书,借鉴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宁的书体,并能独创创意。 行文丰满,跌宕起伏,给人一种天真活泼的感觉。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擅长画竹,又是一位文学学者。 他还喜欢画枯木、怪石。 在论画时,他主张“神似”,推崇“诗中画,画中诗”的艺术造诣。 诗有《东坡七集》等,诗集有《东坡乐府》。

【《饮湖初晴后来雨》原文翻译欣赏】相关文章:

苏轼《初晴晚雨湖饮》原文翻译欣赏09-30

《初晴晚雨湖上饮酒》原文翻译欣赏12-26

《初晴晚雨湖上饮酒》原文及译文欣赏11-02

《饮湖初晴晚雨》原文翻译欣赏11-18

《饮湖初晴晚雨》原文翻译欣赏08-14

《饮湖初晴晚雨》原文翻译欣赏11-03

《饮湖初晴晚雨》原文及译文11-21

饮湖初晴晚雨翻译及原文12-04

饮湖初晴晚雨原文及译文08-31

上一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下一篇:几个应景文案,给大家一点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