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佚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粽子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艾草、包粽子、吃粽子来庆祝节日。 有的地方举办龙舟竞渡,数万人竞逐,场面蔚为壮观。

在漫长的历史中,诗人也对端午节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描写端午节的诗篇,如欧阳修的“五彩新丝缠角,送金盘”;还有“五彩新丝缠角,送金盘”等。 陆游的《宗包分成两馍,艾束危冠》;苏轼的《彩线轻缠红宝石臂,小符斜挂青云婢》……

与这些端午诗的优美和高雅相比,文天祥写的端午诗却有些不同,其中有节日的欢乐,有对故人的怀念,有苍老的沧桑,还有浓浓的爱国之情。 ,已成为端午诗词中的经典。

“端午节”

宋代文天祥

5月5日下午,给我一枝艾。

旧友看不见,新知却远在千里之外。

忠心依旧,鬓发已变。

欲从灵郡去,三乡隔辽海。

“5月5日下午,赠我一枝艾草”的上联两句说明了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即5月5日端午节。 按照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菖蒲、艾草,热闹非凡。 诗人也想感受一下兴奋,所以他希望有人送他一枝艾草。

“故人不见踪影,新知远在千里之外”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 老友不能相见,新友远隔千里。

“忠心如旧,鬓发已变。” 颈联是诗人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志向:即使两鬓已斑白,我仍将一如既往地热爱祖国、忠于祖国。

最后一副联“欲从灵君去,三湘隔辽海”是对上联的补充。 他说:我想追随屈原的脚步,沉入汨罗江,但三湘之地却被辽海远远阻挡。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文天祥产生了“欲追随灵君”的念头呢?

故事要从公元1275年开始。

面对逼近的元军,南宋不少文臣武将都选择弃职出逃。 一时间朝野混乱。

就在太后不知所措的时候,文天祥挺身而出。 他倾尽家产,东拼西凑,终于组建了一支万多人的团队。 不幸的是,由于经验不足,他们被凶猛的元军屠杀了。

此后,元军继续逼近,直至临安城外皋亭山。 南宋朝廷惧怕敌军,无奈提和。 他们派文天祥为使到元军大营,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

来到军营的文天祥,以自己的地盘作战,从来不肯向元军低头。

大军逼近城下,无路可走,他们还敢说出来。 伯颜怒吼,以死相威胁文天祥。 文天祥却高声说道:“我是南朝第一宰相,却要以死报国,被迫断鼎断锅,还怕什么呢?”

最后,文天祥一行被元军扣押在营中。

但幸运的是,他又找到了逃跑的机会,但出来后却面临着无尽的流言蜚语。 有人诬陷他背后勾结敌人,他这次出来劝降。

他本来想追随屈原而死,以表达自己的野心,但他还有一个“东山再起,重建大宋”的夙愿,所以为了表达自己的野心,他愤怒地写下了这首诗。

但遗憾的是宋朝最终还是灭亡了。 面对敌人投降,文天祥说道:“天祥纳宋恩为相,二姓安氏?但愿其中一人死。”

就这样,这位年轻的天才、民族英雄平静地去世了,享年47岁。

而他慷慨的牺牲也证明,武力可以摧毁肉体,却永远无法战胜信仰,因为武力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而精神和诚信却可以穿越过去和现在,照亮和启发过去、现在和未来。 。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是端午节。 希望大家在享用香甜软糯的粽子的同时,也能铭记祖先,让端午精神代代相传,让那些民族的忠诚灵魂永垂不朽。

上一篇:故事生动地再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北京幸福而悲伤的生活

下一篇:(雷声视角)李白与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