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各种情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一一带出来。 仿佛突然找到了突破口,起伏再也无法压抑。 心里就像有一阵肆意的风,玩弄着我内心深处的一草一木。 我们称这种感觉为缺失。
古往今来,许多才貌双全的人都写下了“思念”二字,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 但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夜雨北送》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一、《夜雨北送》赏析
问及归期,巴山夜雨,秋塘涨水。
何须共断西窗烛,谈巴山雨夜?
——唐·李商隐
白话意译:
你曾经问过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但我像往常一样无法给你确切的日期。 今夜宿巴山,窗外秋雨倾盆,已然注满了外面的池塘。 我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才能与你重逢。 然后我会拿着蜡烛和你说话,一一告诉你我今晚在雨中有多想你。
这是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当时,李商隐被困在巴蜀。 恰逢秋雨连绵,道路不畅,返程日期不确定。 当时的蜀地由于种种原因欠发达,至今仍有一种“荒凉”的感觉。 夜里也下着雨,诗人的忧郁也如雨般浓浓。 周围什么都没有,李商隐发现窗外的池塘已经满溢,就像他心中对妻子的思念一样,让他感到孤独。 于是,旅行的忧愁和心中对妻子的思念,促使诗人写下了《夜雨送北》这首诗。
李商隐的诗词绚丽华丽,用雅致委婉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寓意,曲径通幽颇为精彩。 这首诗毫无特色,一反常态。 全诗简洁流畅,词句也直白得近乎白话,没有任何修饰之感。 然而尽管如此,诗中的情感却细腻含蓄,景物意象自然意蕴清晰,感情真挚。 读者的情绪被充分调动,
事实上,律诗中的绝句重复,在选词上是非常忌讳的。 诗是最精炼的表现形式,故有诗精词之说。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 例如,在这首诗中,巴山夜雨就出现了两次。 虽然文字相同,但情况却截然不同。 这句话的重复使用,也造成了时间和空间的重叠,产生了循环之感,可见意境的微妙。 这首诗的风格并不复杂,但读起来却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回味悠长。
2.时间、空间和渴望
不同的时代对李商隐的诗歌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感悟。 少年时,喜爱文笔之美,却只知李商隐技法之精湛,才华之无与伦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能慢慢地在心里读懂李尚隐藏在这二十八个字里的情感。
诗中所谓“君问归日”,显然是指作者收到了妻子的来信,是过去时态。 “尚未”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返回日期,为现在时; 巴山夜雨起秋塘”,是我今夜所见,“夜雨”和“秋塘”,是忧郁与思念的隐喻;“何须共剪西窗烛”,是我今夜所见。希望以后遇见你之后要做的事,而且是将来时;“不过巴山之夜”“下雨的时候”这句话,我会再次来告诉你今晚“我”多么想你。我是“我”用将来时态,和你一起回忆“我”今天是多么想念你。
这首诗中的情景充满了现实与现实,结合了许多时态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时空感。 时空的重叠和对秋、夜、雨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孤独,从而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向往”的情感。 全诗似乎没有一个词表达爱意,但一旦停下来,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巴山的凄惨风雨,还是想和你一起砍烛芯的话语,都是总是告诉你你有多么想念你的妻子。 。
全诗看似是一封即兴、随意写的家书,实则通过时空的变迁,汇聚了此时此刻情感的多重变化; 看似直白的叙事,实则有一种奇峰拔地而起的魔力,与后来的《百年孤独》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忆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 文笔很相似,手法不同,效果却是一样的。 《百年孤独》被视为经典。 可见,比《百年孤独》早了一千多年的《百年孤独》,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多年来,对于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一直众说纷纭。 很多注释家都认为这首诗是送给北方的朋友的,但根据目前的研究,相信这首诗是送给北方的朋友的。 在这里,这篇文章是根据里面发的诗写的。
您对李商隐或《夜雨送北》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讨论。
上一篇:在古代通房丫头的地位是最高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