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菊花的形象已经基本定位。 它的形象非常温柔、温文尔雅。 它是隐士、高尚孤傲的学者、手无寸铁的学者的象征。
但自从黄巢的两首菊诗发表后,菊花的历史定义就被打破了。 菊花的形象不再是文人的专属。 菊花走向了社会底层,走向了劳动人民,走向了枪林弹雨的战场。
这是因为黄巢本人不仅仅是一个学者,他还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武术家。 他出身农民家庭,却饱读诗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他虽是做盐业的,但也喜欢挥舞刀枪。
黄巢留下菊花诗两首。 阅读他的诗歌时,我们必须重点理解他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这与他在后来的农民起义中叱咤风云的性格有关。
但我们不能片面,不能因为菊花的霸气力量而盲目肯定或否定它的形象。 有必要分两部分来读,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他的诗歌,既看到进步的一面,也看到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菊花铭文》
瑟瑟的西风,让庭院里绿草如茵,花冷香浓,蝴蝶难觅。
将来如果我是庆帝,我一定会得到桃花。
秋天总是从西风吹起,吹走落叶,万物枯萎腐烂。 但菊花就不一样了。 它迎着风霜,开满了庭院。 诗中用“人”字来突出菊花的繁盛。
然而,这里空旷,香气四溢,只是气候寒冷,连蜜蜂和蝴蝶都不肯来。 黄超突然灵机一动。 如果有一天他成为了庆帝,春天的神,他就会安排菊花在春天开花,让菊花和桃花一起绽放。
黄巢深知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之苦。 菊花的形象象征着这些弱势群体,寒冷象征着他们遭受压迫的环境。
于是,黄巢对社会现实不满,高呼“再过一年我就是清皇帝”来扭转局面。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黄巢后来有了发动农民起义的思想基础。
《福地侯福举》
9月8日秋天到来的时候,我会把花开完之后全部杀掉。
冲天而起的香阵穿透长安,整座城池都被金色的铠甲覆盖。
这首菊花诗是黄巢科举落第后写的,菊花的形象更加霸气。 如果说以前黄巢想要通过科举入仕,对李唐王朝还抱有幻想的话,那么这次如果失败了,他就根本没有希望了。
离开都城长安时,已经是秋天了。 黄巢看着寒风中傲然绽放的菊花,想到了自己平时所理解的社会现实。 这进一步激发了他推翻唐朝秩序、建立新农民政权的决心。
诗的开头写的是重阳赏菊。 诗中为什么写“9月8日”? 这是因为黄巢在重阳节前离开长安,也是为了押韵这首诗,表达他对这一天的期盼。
第二句写菊花开,百花落。 这里的“杀”字,足见菊花的威力。 事实上,这既指的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指的是菊花的破坏力。
从诗的三四句来看,诗中长安遍地香火冲天的“金甲”指的是金菊。 事实上,菊花的形象指的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百花”则指的是唐朝的势力。
诗中比喻农民起义军推翻唐朝,占领长安。 事实上,黄巢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他自称“冲天”将军,后来攻克长安,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齐。
说黄巢这首诗颠覆了菊花的固有形象,就是说他将菊花的象征意义从文人雅士的圈子拓展到了更大的政治军事领域,拓展到了勇敢顽强冲锋陷阵的将士们。战斗。
当然,这个形象有点过分了。 菊花本来是供人们欣赏的花草,却被写得如此残忍恶毒。 “杀”字如此血腥,而“杀百花”的场面更是惨不忍睹,其中蕴藏着多少无辜受害者。
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黄巢的叛军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起义杀死了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无辜者。 更可怕的是,在战争的艰难时期,它们还捕食人类,造成了千里无人居住的悲剧。
黄巢最终败于泰山,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他的功绩和事迹将留给后人评述。 他的两首菊诗也因其特殊的文笔被收入各种选集中,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