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嘉德秋拍预览|黄巢《菊花》诗:九月八

| 佚名

9月8日秋天到来的时候,我会把花开完之后全部杀掉。

冲天而起的香阵穿透长安,整座城池都被金色的铠甲覆盖。

【笔记】

(一)黄巢的《菊》诗虽然也是写菊的,但其意义和风格与传统的“菊”诗有很大不同。 完全具有颠覆性,表达了他改变世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收入《唐诗全集》,题为《伏地候赋句》,可能是根据《青霞录》中对这首诗的记载。 但查《青霞录》时,只说是黄巢战败后所写,并没有注明具体时间,所以很多后人并不接受。 根据史实和黄巢个人情况,很可能是黄巢参与了起义,更有可能是王献之去世到攻占长安之间的这段时期。 乾符五年(878年),起义首领王仙芝被杀,起义军拥立黄巢为王。 两年后,黄巢攻入长安。 四年后,兵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所以,把《菊花》这首诗当作他的夕阳之作,问题不大。

(2)9月8日:农历9月8日,重阳节前一天。 我国古代有重阳节登山赏菊的习俗。 此处使用“ 8”是为了押韵。

(3)我花: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我花开:指菊花盛开。 百花被杀:指花朵凋谢、枯萎。

(4)香阵:香气持续、持久。 飞升香阵:展现出香阵的强度和香火的威力,所向无敌。 渗透:香气渗透、弥漫、无处不在,令人无法抗拒。

(5)金甲:多重语义。 一是形容菊花金灿灿的美丽,二是比喻起义军军服的颜色,三是说唐朝都城长安将被攻陷。

【鉴赏体验】

这是作者用菊花比喻自己志向的绝句。 乾符元年(874年),十二岁的李玄即位,是为熹宗。 他登上的,是一座纸质的金銮宫殿。 王朝建筑隐患重重,根基不稳。 大唐帝国的处境已是黄昏。 君王与臣子、宦官与臣子、朝廷与藩镇、官员与百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矛盾重重、激化。 特别是富官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灾害的帮助下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关东连年水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童皇不搞政事,只顾游戏。 朝中宦官田令孜善于用权,当地府县官员更是急于督办赋税。 据史料记载,农民即使“毁屋、砍树、雇妻妾”,也只能负担富官们的“饮食费用”。 在大多数人都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世界就像是一堆干柴,随时可能着火。 乾符二年(875年),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乾符元年冬,王仙芝率先起兵造反。 次年,黄巢召集数千人响应。 几个月之内,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并“攻解州郡,横行山东”。 其威力之大,令世人震惊。 乾符三年(876年),献智七次请降,愿意被朝廷征召。 黄巢反对,两人不同意,便分兵相战。 两年后,献智战死,黄巢升任起义军首领。 这个时候,黄巢就有可能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夺取长安,推翻唐朝,取而代之,称帝。 这首诗大概写于他南北迁徙、北伐归来、渡过长江、攻克东都洛阳、攻占京师长安前夕。准河东流。

“9月8日秋天来的时候,我会把花开完后全部杀掉。” 作者从小就与菊花亲近。 如今,他赋予菊花更大的意义,比喻如火如荼的起义斗争。 他的目标坚定而明确。 秋季重阳节前夕,起义必成功。 届时,代表叛军的“禾花”(菊花)将盛开,代表唐朝的腐朽势力,骑在人民头上进行盘剥、剥削。 官员、贵族、富人们的花朵,都会一一被破坏、“杀死”,枯萎、枯萎。 “香阵冲天,贯长安,全城披金甲。” 起义军首领黄巢预见长安很快就会被攻陷。 直到那时,让菊花的香气永远萦绕,冲天而起,绵绵不绝,浓郁。 作者有一个奇怪的想法。 他把叛军士兵身上的铠甲想象成金色的菊花花瓣。 攻克大唐都城的那一天,泥腿老人们怀着胜利的喜悦,豪迈地走在长安街上。 “城池披金甲”。 那是多么雄伟而奇特的景色啊!

重阳节过后,光明元年(880年)年底,黄巢击败潼关,赶走了唐皇帝,进入长安,终于达到了《菊花》诗所设定的目标。 据《通鉴》记载:“午时,黄巢先头在长安存柴,金吾将军张志方率文武数千人,迎巢至巴尚。黄巢乘金肩车,弟子皆披发披发,左右红曾,衣着锦服,携兵随行,甲骑兵流如流,辎重塞满,万里绵绵不绝,人们沿道聚集。路可观。” 《通鉴编年史》翻译成白话文说,黄昏时分,黄巢前锋大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将军张志芳率文武数十人在坝上迎接黄巢。 黄巢乘金轿,部下皆留长发,系红丝带,身穿锦衣,持剑为侍从。 铁甲骑兵如流水一般,道路上停满了辎重车。 千里川流不息,普通民众聚集在路边观看。

当然,由于历史的限制,黄巢起义失败了,但他写的《菊花》诗却被后人流传下来。 用菊花来歌颂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作风、骄傲的品格和敢于胜利、无所畏惧的精神,空前绝后,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般封建文人无法比拟的。

上一篇:李贺:“诗鬼”是一种喜悦之情的地方

下一篇:《唐诗排行榜》中的圈套,你知道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