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唐诗排行榜》中的圈套,你知道吗?

| 佚名

1、唐诗靠什么排名?

今天流行的排名完全是西方的发明。 《品位》序言已理直气壮地予以反驳,举出宋之志文取袍赐锦、月泉印社诗集及座次、钟容《诗》将一百二十位诗人分为上、下等例子。中下三年级,古人总喜欢说某人或某首诗是天下第一,以说明这种方法自古就有。 其实我还可以举出更多的证据,比如七贤四侠八世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还有梁山一百零八人中石阶的排名等。 然而,在古代,往往是由皇帝、达官贵人、名人或百姓说了算,采用“吾有数代人,规矩定”(鲁法语)的主观方法。 梁山榜一如新的。 《李逵日记》的曝光,是宋江、吴用设下的圈套。 近代流行的诗人或学者用点将录以不同的方式给死者或即将死去的人附加天王或盗贼的称号。 虽然和现代的排行榜最相似,但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

西方讲究科学准确性,反复实验,数据最准确,所以编制了无数的排名。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的规模、人口、贫富差距、民主程度都可以列在榜单上。 至于财富、文艺、体育、绝技等等,都有详细的排名。 例如,百万富翁是根据拥有的资产总数来计算的,田径是根据精确到千分之一秒或微米的绝对结果来计算的,足球和篮球是根据获胜的场数来计算的,网球是根据获胜的场数来计算的。 52周连胜转化为积分、根据票房计算的电影、根据收入计算的电影明星。 这是有具体依据的,没有人可以怀疑。 然而,在一个充斥着排名的社会里,骗局不免时常发生。 比如,某本书还没上架就销量第一; 某首闻所未闻的歌曲高居榜首,让人怀疑这家企业的诚信度。最不可思议的是,所谓的权威机构不断发布大学排名,这让余

整个学校都人心惶惶,不愿再安心跟孔子学习了。

唐诗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读者各有各的爱好。 找到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名诗排名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兆鹏和他的团队“试图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公众关注度和名文指数”,这当然是一项费力且难以取悦的工作。 但它的方法是西方的、现代的。 按照古人的方法,其实找几个名人,边喝茶边洗澡,列个清单,就可以很权威了。

王兆鹏的方法是确定四个方面的数据。 1、历代唐诗选本收录的唐诗资料包括唐诗九类、唐诗八类、宋金元八类、明诗五类、清诗十一类诗歌、现代诗三十七种,共七十种。 2、评论资料,根据陈伯海主编的《唐诗评》。 本书收录了数百首唐诗资料。 3.研究论文,依据《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及专题索引。 4、文学史资料,以最有影响力的九首为基础,区分全诗引文和节选。 另外,也使用来自网络链接的数据,但不参与排序。 对于前四项数据,分别确定五十、三十、二十、十的不同权重。 然后确定古今选集和文学史中不同引文的次要权重。 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加权求和,得到每部作品的综合得分,然后排序形成当前榜单。

确实够复杂的。 我找到了作者2008年发表在《文学遗产》第2期上的论文《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当时只是根据前三组数据,做了不涉及文学史。 现在已添加,但权重将二十篇论文一分为二。 本文还附有一份榜单,与“排行榜”有很大不同。 据说是由于连续而精确的统计,这将在下面讨论。

2、唐诗排名的依据是否恰当?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更何况是家喻户晓、家喻户晓的唐诗。 上述王兆鹏确定的指标和权重都可以质疑。 毕竟,这不像刘翔是否打破了纪录,有成绩来证明。

就历代文选而言,各朝各有侧重点。 比如,大家都向往盛唐的气息,但尹凡选诗的眼光和公正却是公认的。 《河岳英雄集》中,常健排名第一,其次是李白、王维。 杜甫没有入围,但他是一位繁荣的诗人。 唐人。 后来各个朝代都有特殊的好恶。 有的入选作品标榜一定流派,专家分唐宋。 大型选集,如影响较大、最受专家好评的明高煦的《唐诗集》,收录诗歌6000首,并无统计意义。 就同​​一选集而言,《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因子显然要大于古今所有选集。 《排行》中的诗十有八九也与之重合。 但据专家介绍,这本书只是一本儿童读物,是为孩子们准备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反感。 当然,王兆鹏入选70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

近年来,学者们非常重视评论,并从中挖掘出许多微妙的见解,但在我看来,我并不那么重视它们。 尽管古人的诗歌创作可能比今天更好,但除了一些著名作家外,大多数批评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价值。 对于唐诗来说尤其如此。 当然,评论一定要表现出专家们的独特经验,而对于那些今天大家都能背诵的名诗,大部分诗意都是清晰明了的,没必要过分强调,这样就可以了。而且,对唐诗的批评大多附在选集中,这与唐诗的批评是一致的。

上述选择在统计上不可避免地重叠。 从重量上来说,两者占了80%。 即使区分古今选集的比例,古代选集仍然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投票权,主导了排行榜的创建。 这难免会让网友们愤怒,因为这和他们所知道的完全不一样。

至于论文数量,只是根据论文标题,与学术界经常谈论的引用率有很大不同。 值得特别研究的诗篇包括:(1)主题复杂、(2)文本歧义、(3)意义不明确、(4)评价分歧、(5)归属不同、(6)年代不明等。在读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影响力没有必然联系。 就像现实中的问题人物一样,大家都认识他们,但不适合评判全国劳动模范或者人大代表。

文学史是近代以来才出版的著作。 它不同于诗歌的讲故事、技法,也不同于名篇名例的选取。 其职责是展示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作家,评论他们最具创新性的作品,为适应大学教学寻求参考。

我对互联网最持怀疑态度。 虽然王兆鹏表示自己在不同时间检索了3次,取了平均值,但大家都知道,搜索到的诗名和诗句会有很大差异,常见或不常见的诗名和作者姓名都会有很大差异。 不同的是,更何况现在的互联网经常为你提供大量相似或相关的搜索结果,这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搜索者选择文本的能力。

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 比如信息只限于大陆,香港和台湾就会有很大差异。 他们似乎更注重亲情和传统道德的表达。 所以,杜甫的《羌寨》不会垫底,但《侍卫八德》肯定上榜。 我以前读过民国旧课本,这两首诗是中学生必读的。 如果我们还考虑到唐诗的国际化,比如白居易会在日本占据一席之地,韩山或者王梵志可能会在美国加上。 另一种方式是进行民意调查。 发出数以万计的调查问卷,随机提出问题,或者让每个人写下自己最喜欢的十首歌曲,但操作起来有点困难。 当然,在山村、城市、写字楼、大学和小学,结论会有很大不同,也不一定比现在的方法更好。

3. 两个列表的比较

对比2008年《文学遗产》上发表的唐诗百首排行榜,与王兆鹏教授编制的同一个排行榜相比,与《排名》有很大不同。

其中一位是前十名。 2008年,杜甫的《登高》排名第三,张籍的《枫桥夜泊》排名第五,白居易的《琵琶行》排名第十。 在新版中,这三首诗分别排名第十五、第十二和二十三; 新版中,王维的《送元安西》排名第二,孟浩然的《洞庭湖赠张宰相》排名第七,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排名第八,分别排名第十四和旧名单上的第十四名。 二十一、三十三。

其次,不同榜单上的作品多达13、14首(2008年目录中,有3首歌曲并列第99位,实际数量为101首)。 2008年面世但未进入“排行榜”的有杜甫的《秋风破草堂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杜甫的《从北京到奉贤赋颂》我的心》、鲁伦的《下一首张朴舍赛》。 、岑参的《走马传兴送冯大夫出征》、白居易的《钱塘江春游》、李商隐的《嫦娥》、骆宾王的《狱中唱蝉》、李白的《赠予王伦》、《长干行》、《文王长龄左迁龙标》、《望庐山瀑布》和孟浩然的《苏建德河》。 2008年,“排行榜”上没有新增加的作品,包括岑参的《风和甲知社人初游大明宫》、王维的《过香积寺》、杜甫的《蓝田崔庄九日》、《秋行”和“登塔”。 《羌寨》、赵谷《长安秋景》、孟浩然《岁末归南山》、《与儒生登仙山》、陆伦《长安春景》、崔郝氏的《走过华阴》,李白的《秋登玄》《承谢挑碑塔》,司空舒《云阳亭送别韩深》。

其他诗中并无相继变化的例子。 仅仅相差三年,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排除人为因素,只能说参与数据的资助差异和数据权重的差异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两个榜单统计方法的区别在于,一是增加现代文学史的引用,二是区分古今七十选,增加古代选的权重。 这可以部分解释变化的原因,即新榜单更加注重古人的选择。 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展现盛唐的空灵韵味,杜甫的《秋行》则是其忧郁失意诗风的代表。 《羌寨》展现了动乱后见亲人的情绪波动。 王维的《送别安西元朝二使》被称为古今最好的送别诗。 《过香积寺》是他禅宗诗画的代表作。 ,一切当之无愧。 岑参的“风和贾智舍人早来大明宫”,让人有些意外。 古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品德高尚、气势磅礴的代表。 今天,人们非常重视政治标准,在世界动荡时谈论恩典和宏伟。 因此,他们坚决拒绝。 选书很少提及,散文、文学史则重视。 奎鲁。 此外,如杜甫的《秋风断草堂歌》、《从北京到奉贤县赋我心》、岑参的《行四川送冯大夫出征》、罗宾王的《狱中唱蝉》、白居易的《春游钱塘》、《琵琶行》等都是近代受到特别推崇的作品。古人的悟性没有那么高尚,有差异很正常。张继的《枫桥夜泊》固然是一首优秀的诗,但唐宋时期的人们关心的是半夜钟声是否敲响,而最受尊敬的事情还是明清时期的事,尤其是近代的事,略感惊讶的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李白的《长感行》、《闻王昌龄左移龙标》 、《望庐山瀑布》、孟浩然的《苏建德江》,古今一致认可的,都被淘汰了,虽然有点意外。 ,我没有看到解释,所以很难猜测。

另外,通过对比最流行的现代诗选《唐诗百首》,我还可以指出,古今中最流行但未入榜的诗作包括贺知章的《还故里》 、高适的《告别东大》、刘长青的《相见》。 《雪中芙蓉山主》、李益《江南歌》、元稹《宫》、李绅《哀农》、崔虎《京城南庄题记》、朱庆余《近试》漳水部的《王鉴》、王建的《王府石》、张继的《介甫言》、韩愈的《左迁澜官示侄象》等,很可能因指标不足而未入选。在某些方面。

4、排名显示唐诗传播的时代差异

唐诗的流行程度因每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品味、价值取向而有很大差异。 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艺术史上不乏生前贫穷而死后成名的例子,诗歌亦是如此。 陶渊明在《诗品》中只被列为中级诗人。 在六朝崇尚美文的时代,没有人喜欢他的朴实自然。 直到苏东坡出面主张,他才确立了自己一流诗人的地位。 柳宗元也是如此。 宋初人们开始阅读他的文章,直到苏轼提出“送纤维于古朴,送于淡泊中品味”的妙论后,他的诗才得到认可。 此外,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诗歌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例如,敦煌诗中没有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的诗。 这并不是因为诗词不好,而是因为那里的整体文化水平还是低于中原的。

在日本成名的是白居易,而不是李白、杜甫、韩愈。 同样的理由也适用。 我曾根据长沙窑唐代日用瓷器出土的诗词以及敦煌、吐鲁番的学童诗词,分析了唐代唐诗在社会下层的流行程度。 结论是,当今最流行的唐诗在当时是没有的。 人们特别关注。 当时流行的是最世俗的表达饮酒、告别、惜人、感恩、劝善、励学的作品。 就连白居易认为妇孺皆知的通俗诗词,也需要修改得更加清晰。 比如,温馨深情的“晚上下雪了,可以喝一杯什么都没有”改为“晚上天气很好,可以喝一杯什么都没有”。 意思很明白,但韵味却没了。 宋代文化发达,一流文人极力推崇杜甫,甚至尊他为诗人,因为杜甫满足了当时的文化追求。

明代以后乃至今天,中国社会日益世俗化,文化大众化,但主流人群的阅读兴趣却变差了。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唐诗中黄忠、大鲁的代表作。 比如,杜甫最好的作品当然是《秋兴八首》、《将军五首》、《古迹五首》和《北伐》。 渐渐地,喜欢它的人不多了; 相反,一些诗意简单、内容健康的短诗逐渐占据主流。 这大概就是《唐诗三百首》长期流行的原因,也是《品》祭出古人瑰宝,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原因。 如果未来王兆鹏教授和亚星教授整理出一份各朝代唐诗流行榜,或者改变各部分的权重指数来看榜单的变化,相信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现代学者喜欢研究文学接受。 展现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遭遇、酸甜苦辣,确实很有趣。 不经意间,《等级》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唐诗的这种变化。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唐宋时期似乎并没有特别重视,早期的选集和诗谈中几乎没有人提及。 直到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中,才将其改为两首“明月”。 后来的选集也纷纷仿效,最终人人背诵,妇孺皆知。 《春眠不知晓》诗现题为《春晓》。 当然,标题是根据第一句话来的。 宋版《孟浩然诗集》保留原题为《春晚绝句》,写晚春醒来后悔不已。 花的感受大多被现在的读者所忽视。 这首诗的流行也比较晚。 王兆鹏教授说,最令他感动的唐诗是孟郊的《游子歌》,“谁言一寸草心,报三缕春光”。 身为人子,谁不感同身受呢? 遗憾的是,这首诗没有被列入名单。 我相信编辑的忠诚度。 苏轼也是一个孝子。 据说,每逢母亲去世的周年纪念日,他都会手抄一本《金刚经》以表达哀悼。 可惜他看孟郊集的时候心情不好。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像拔乌龟背上的毛一样。 钱钟书说,就像瓷片刮金属一样。 他没有受到特别的嘉奖,所以这首诗直到很晚才被揭露。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王兆鹏很聪明,早就表示进入排行榜的诗词不一定是艺术上最好的。 他没有说的是,当今最流行的唐诗不一定是唐人最好的作品。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同样写月下思念,无疑是最优秀的作品:“玉阶上生白露,夜里久侵丝袜。”晶帘下,玲珑观秋月。” 写的是一个女人独立的玉步和向往。 远方的人们,直到深夜,露珠打湿了袜子,却依然没有察觉。 回到室内,透过水晶窗帘看着秋月,我久久不能释怀。 其深远的意义和和谐的意境,不是简单的“抬头看山月,低头思故乡”就能达到的。 问题是复杂的诗意和含蓄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在明代以后文化大众化的氛围中,后者必然取而代之。

五、“等级”无意中揭示的唐诗问题

《排行榜》根据以上几点对唐诗进行排名,并创造了一些话题,但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 然而,由于文献的某种清理,流行唐诗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 这里有一些例子。

网友们最愤慨的是陈子昂的《邓佑州台歌》没有入围。 王兆鹏透露的材料是,唐宋明二十二本文集均未提及。 清代文选仅有两本收录。 它的流行只是近百年的事,所以数据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并不在陈子昂的好友陆藏庸为他编撰的《陈伯玉文集》中。 文字最早出处是陆藏庸所著的《陈氏传》,记载其事迹,称陈金鉴不被接受。 ”因登上济北楼,感受昔日燕赵之乐,赋诗数首。奈寻然流泪,唱道:“不见古人在前,也不见古人在前。看看我后面的人。 想起天地漫漫,我独自流泪。 “向下。” 那时,没有人知道。 陈子昂在幽州写了一组诗,题为《稷丘观古诗七首,献鲁公藏》,序为《励志七首,寄中南鲁公》。 。 当时,卢隐居中南,不在。 有陈在身边,他怎么知道陈六体唱的是什么? 如果这首歌存在,为什么没有收录在选集中? 如今,人们揭晓“古人前不见,新人后不见”两句是南宋孝武帝读谢庄《乐赋》时的原话,可见于孟奇《才学诗》。 后两句改编自屈原《圆圆》中的两句:“而天地无尽……吾心悲凉,使我伤感”。 《季秋观古》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诗是陆藏庸根据陈送诗的大意和前人的旧句改写的。 可以明确的结论是,这首诗的题名出自明代杨慎的手迹,见《丹千总录》卷二十一。 遇不到欣赏自己的文人,是古今文人的共同命运。 这几句话概括了痛苦和孤独,所以就流传开来。 是不是陈子昂写的并不重要。

十多年前的一项香港市民最喜欢的唐诗调查中,杜牧的《清明》名列第一,但并未进入“排行榜”。 事实上,这首诗在杜牧文集和《全唐诗》中并没有收入。 始见于宋代无名者所著的《锦绣万花谷侯集》卷二十六。 二十八日,着《古诗选》; 直到元代收录《千家诗》后,才被归为杜牧之作。 现代人可能因清明时风俗的变化而认为这首诗是写于宋代的。 我愿意相信。

名单中没有一位女诗人。 我相信这并不是故意的歧视。 比如这首陈玉兰署名的《送夫》:“夫守边关,养妾于吴。西风吹,愁夫行。一行书信,万千泪。”天那么冷,你身边没有衣服吗?” 非常贴心、体贴,就像女人的体贴。 当然,这是一首好诗。 然而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首诗最早的集子是后蜀魏宇的《彩条集》卷七,以及《唐诗百首选》卷十九。宋代王安石的《古义》中写的,就是效仿古代的妻子和丈夫。 陈玉兰等人很可能都是假的。 至于黄巢的《满城金甲》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出现的时间则要晚得多。 我很怀疑这是宋元说书人的借口。

排行榜是物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商业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含有大量的娱乐内容,不能太当真,也不应该太当真。 读古诗词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陶冶情操,增长见识。 他们根本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赵鹏教授高瞻远瞩,不遗余力地编制了一份唐诗指南。 他可能不同意我随意的解释,还请见谅!

《行走在唐朝》

作者:陈尚君

主编:郑培凯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定价:58.00元

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用我的眼睛和你的心一起感受历史文化之美

上一篇:嘉德秋拍预览|黄巢《菊花》诗:九月八

下一篇:(每日一题)见异思迁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