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座湖景名楼,自然少不了文人吟诗作赋。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不可缺少的地方。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著的《岳阳楼》。 “它拥远山,吞长江,浩水绵延不绝”。 可以说,洞庭湖的壮丽尽显了。 《忧》、《先忧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用洞庭的辉煌来介绍胸怀天下、济世济世的感受。 一篇《岳阳楼的故事》,足以支撑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千年美誉。
文赋有《岳阳楼记》,诗文无数。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关于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唐诗经典。 第一篇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总理》:
看洞庭湖作为献给张总理的礼物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横平,水却太清。
云梦泽上空蒸汽腾腾,惊涛骇浪震动岳阳城。
欲无舟之助,则居耻圣。
坐着看的渔民只羡慕鱼儿。
这首诗原本是一首致敬诗。 孟浩然的本意是想借洞庭湖的风光,激发他对湖中鱼的羡慕之情,表达张宰相利用他进入仕途的政治愿望。 但这首诗的亮点完全集中在前四句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描写上。
前两句,“八月湖平,内容空虚,清澈过分”。 太初境界极高,洞庭湖可谓是无比明亮清澈,浩瀚海洋连天。 下联“蒸云幻湖,惊涛惊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水的丰沛积蓄和湖水的汹涌澎湃。 仿佛整个岳阳城都匍匐在洞庭湖的波涛之下,气势磅礴,气势磅礴。 磅礴,仿佛从诗中传来,让人不禁侧目!
孟浩然的泼墨山水画,将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雄伟描绘得令人叹为观止。 仅就诗词而言,“蒸云梦湖,惊涛动岳阳城”这两句堪称最优秀的洞庭湖诗词。
我们来看看李白笔下的洞庭湖:
游洞庭诗五首·下
唐李白
夜晚的南湖秋水无烟。
可以乘溪流直达天堂。
趁着洞庭的月色,
会乘白云船买酒。
醉洞庭三诗·下三
唐李白
收获君山好,
瓦湘水流。
巴陵无限美酒,
洞庭之秋醉杀。
李白曾写过许多描写洞庭湖的诗,其中这两首是最好的。 第一首《游洞庭五首诗二》描绘了月夜洞庭湖泛舟的情景。 这首诗第一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南湖秋夜无烟”。 初读平淡无奇,没有具体详细的描述,但其实是天然无雕琢的,极富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绝无炊烟。 白天烟雾浩大,没有烟雾。 水面清澈,清澈如画,平静无波。 月光没有写,但镜面般的湖面却让人想起了月光的倒影。 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画尽在这七个字里!
后三句并非实写,但这样的景色使诗人产生了升天的欲望,进而衬托出月下湖景的美丽。 最后两句“趁洞庭月色,白云边船上买酒”。 异想天开的想法,洞庭湖月光的美丽,让诗人放弃了溯江而上的愿望,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孟浩然的《蒸云梦,波震岳阳城》充分捕捉了洞庭湖的动态之美,而李白的《南湖秋水夜无烟》则充分捕捉了洞庭湖的静态之美,无与伦比。 李白的另一首诗《醉游洞庭诗三首之三》,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洞庭风光,但却充满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砍君山好,传湘江水”。 诗人欲夷平君山,让湘江水流千里。 遂转写饮酒解愁:“巴陵酒无限,醉杀洞庭秋。” 看来是诗人喝醉后看到的。 洞庭秋景,也可以说是醉酒的洞庭秋景,或者说就像以洞庭水为酒,让诗人沉醉一样。 其含蓄之意,回味无穷。
我们看杜甫的《登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游岳阳楼。
吴、楚之东南,宇宙日夜浮动。
没有亲人朋友,没有老弱病残。
兵马过山北,平玄提斯流。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部思念家国的作品。 描写洞庭湖的只有一联:“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先描写湖东、湖南一带吴、楚的龟裂地形,后描写湖面上漂浮的天地日月。 意境宏伟,气势磅礴。 与孟浩然的“蒸云梦湖,惊涛惊岳阳城”相比,毫不逊色。 而且从全诗来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献张宰相》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则是浑然一体。 从洞庭风光到思念家国之情,是深刻的,是博大的,更是美好的。
最后一首描写洞庭湖的绝美诗是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眺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与月色和谐,
泳池表面没有护目镜。
望着远处洞庭的青山绿水,
银盘上的绿色蜗牛。
刘禹锡的《望洞庭》诗所描绘的景象与李白的《游洞庭五首下》一模一样,都是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景象。 李白的诗描写景物凝练,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并结合自己的奇思妙想,衬托出洞庭月色的美丽。 刘禹锡的诗就像一幅工笔画,描绘了月光下洞庭的一幅精致的风景。 。
诗的前两句“湖水秋月和谐,湖面无未磨光的风镜”。 描写了洞庭湖水的清空和月光的蓝色。 湖面上没有风,雾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 镜中展现出千里洞庭湖的朦胧之美,月光下水天一色,波光粼粼。
后两句“远望洞庭青山绿水,银盘中有青螺”,将画面聚焦于君山。 月光下,君山碧绿,湖水清澈如盘,而君山又像一只精雕细刻的绿色蜗牛,山水清澈如盘。 整体而言,它就像一座精美的手工艺品之家。 想象力独特,以独特的方式勾勒出洞庭湖的美景。 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卷,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这五首描写洞庭湖的唐诗,你最喜欢哪一首? 或者你还知道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好诗吗? 欢迎留言,一起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