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论语译注》第四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佚名

我先恭读原文:孔子曰:“有志于仁,无恶不作”。

引用杨伯钧先生的《论语注》译文:

孔子说:“立志而行仁,则无害。”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一章的意义。

朱熹《论语》云:苟,即诚。 有志向的人,心就在哪里。 如果他的心是真诚的、仁慈的,他就不会做任何恶事。 如果我们真诚地仁慈,消除了损人利己的欲望,虽然难免会犯错误,但绝对不会做恶事。 这里的恶,在讲善恶之恶时,就是指坏事、坏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会跟随社会潮流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 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只要不触犯法律,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不存在我们是否邪恶的问题。 所谓随波逐流。 但在学习传统文化并受到圣贤老师的启发后,我逐渐意识到过去的肤浅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危害很大。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眼前的事,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纵观过去、现在、未来,唯有仁,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 与仁平和、从仁中受益、追求仁,是值得我托付一生的事业。 孔子曰:仁者为美。 人生只有践行善意,才是最美的事情,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利益。 这样有目标的人生,虽然路途漫长曲折,但意义重大。 这也是仁的价值所在。

心中有仁慈,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就会有强大的行善力量。 当自己的忧虑伤害他人时,你会依靠对圣师的信仰,依靠圣人制定的礼乐来控制内心的忧虑。 你不会选择恶言恶行,而是选择善言善行。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否定。 归来仪式。

那么,在践行仁的过程中,由于过去的不良习惯,难免还是会犯错误,可能会显得与仁相悖。 然而,只要仁慈的信念还在,虽然你常常被自己的境界打败,但你会一次又一次地战斗和失败,与自己的烦恼作斗争,最终战胜自己的烦恼和习惯。 生命不断向上突破、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就是至诚至善、向善无恶的过程。

另一种是无恶不作的恶言恶语,应作为令人厌恶、可恨的言语。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恶,即犯。 人有过失时,就称为恶。 如果有不对的事,而被人们所憎恶,那也叫作恶。 指出邪恶有两种解释。 一是行善恶行的意思,即坏或坏的意思。 , 正如刚才提到的; 喜欢和不喜欢的另一个含义是厌恶和仇恨的含义。

程氏的《论语》也建议本章应从头到尾地读。 上一章,第三章,“只有仁者,才能爱仁而恨人”。 它谈论喜欢和不喜欢; 接下来的第六章,“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好仁的人,不喜欢不仁的人”。 也讲好恶,所以这里要按照前几章,说好恶,就是指厌恶、厌恶。

李丙南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而于屈原的《全经平义》则说:“上章曰仁者,能与人为善,也能为人作恶。这一章说,志仁则无恶,两章的意思是一致的,这个恶字指的是上章中能害人的恶。贾子《道德篇》说,爱人于己”同时也叫仁。不过,仁是以爱为基础的,这是古代的通论。如果有恶人之念在里面,就不能称为志。你就是仁。” 这就是说,真正仁慈的人真诚地爱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过失而厌恶别人。 凡是有憎恨他人之心的人,不能称为有仁心的人。 即使是伤害过我的人,也不能对他们有任何仇恨。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以德报德,以直报德”。 决不能以怨报怨,否则怨何时还?

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内心的怨恨呢? 孔子说,真诚而仁,则无恶。 在与人相处时,孔子告诫我们:“善待自己,不怨人,就可以远离怨恨。”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包容别人的错误,这样才能远离怨恨。 这就是孔子的忠恕之道。

《论语》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有一天,“子贡是方人,孔子说:给他礼物有德吗?我无暇。” 有一次,子贡批评别人,孔子说:“子贡,你有那么好吗?我没有空闲。” 这种批评别人的倾向在我身上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对待家人的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现得尤其明显,我还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自己躲避烦恼,却不知道伤害了多少人,所以很多大德把烦恼比作小偷,他们非常狡猾,常常把自己伪装成美德,欺骗自己和别人。

孔子曰:“攻己之恶,而不攻人之恶,不必修己之恶”。 批评自己的恶行,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就能消除怨恨不是吗? 人非圣贤,永远不会犯错误。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永远不要用我们学到的原则来指责别人的错误。 《弟子规》云:“助人为恶,为恶,病重则有灾祸。” 公开别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坏事。 过度的批评可能会导致灾难。 现在有些家长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指责孩子的错误。 孩子一时无法忍受,选择了自杀,造成了太多的人间悲剧。 每个人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问问自己,我真的有那么好吗?

荀子在《劝学》一章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而学,今之学者为人而学。君子之学,为美其身;小人之学,为猪”。 ”。 古代君子学习文化知识。 是为了自己,修身养性,发展事业。 如今,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别人的重用,并利用自己的才华来寻求生活的幸福。 当我们只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向外求名利时,抛弃克己礼义为仁,我们就不再是无罪的了。 这也是我们儒家弟子应该谨慎的地方。

好的! 谢谢你们!

上一篇:《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入门书

下一篇:中国历代赏心亭,你读过几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