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常识,是“究竟理”;
《大学》和《中庸》帮助我们“日新月异”。
《大学·中庸:人性的考验》张水金编、九洲出版
年轻时,他就立志以儿童文学为职业。
当我开始写《青春诗歌鉴赏》的时候,我也打算写《儿童四本书》。 如今,历经了数十个冬夏,《青春诗鉴赏》已经两次修订,印了数十个版本,但这本关于四书的书却依然没有问世。 对我来说,《论语》和《孟子》里的故事很多,深入浅出,很有趣。
但我不知道如何看待《大学》和《中庸》,因为这两本书只讲人生哲学和政治。 如何教孩子读书既不难又有趣? 尽管我尝试过几次,但都失败了,但我的欲望仍然潜伏着,等待着机会。 现在我决定为广大民众和青少年编写这本关于“大学”和“中庸”的入门书籍。
一、本书的五个特点
除了为初学者扫除学习障碍外,本书还具有五个特点:
1.最详细的注释:现有的《大学》和《中庸》注释者知识渊博,因此他们会放弃他们认为容易或认为理所当然的单词或词汇。 我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找出所有可能的阅读障碍。
(书中文字)
几乎每一个字、词,我们都要不厌其烦地查阅几本重要词典,才能找到最准确的注释。 我们永远不会听从别人的话,连漏掉一个字也不会漏掉。 由于这种广泛的搜索工作,我也取得了一些独特的发现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分析和提炼:我不会做冗长的讨论,但任何关键词汇或概念都必须进一步讨论和补充。 并对相关论文的要点进行了简要总结。 特别是一些与内容相关的争论是随机讨论的。
3、修辞与文学原理:本来只是想找几段有修辞特点的段落来分析。 没想到,仔细研究后,我发现无论《大学》还是《中庸》,修辞种类都非常丰富,而且处处都有实际例子——难怪这些词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因此,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展示这些修辞特征,以帮助读者掌握两本书的文学科学,欣赏文本之美。
4、了解方方面面:中庸之道注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诚行”。 现代人学习讲究主动学习、应用创新。 我们读古籍时,不能忽视它,但一定要能够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
因此,除了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的交流外,我特别注重现代生活实例和跨学科的融合,力求将心理学、物理学等相关概念注入其中。
5、诗解之趣:孔子十分重视“诗”,认为“不学《诗》,则无以言之”。 他还说:“诗可赏,可观,可聚,可诉。父啊,我在远方侍奉您,我更熟悉鸟兽草木的名字。”
因此,《大学》和《中庸》两书引用《诗经》的文本最多。 本书延续了这一传统,精选了汉代以后出现的相关诗词,让读者在知性理解之余,增添一些感性共鸣,也体会到《大学》、《中庸》的道理和趣味。 。
2. 麻雀变凤凰
“大学”和“中庸”本来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礼记》又称《小带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总集。 相传为西汉戴胜编撰。 现行本为东汉郑玄注释,共四十九章。 其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二、三弟子的记载,但也有汉代儒家的修改和补充。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儒家思想、文物制度的工具书。
相关解释,最重要的是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和唐代孔颖达的《礼记义》。 宋代大儒朱熹从《礼记》中摘录了《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一起编撰。 从此,除“五经”外,重要的儒家经典也被增补到“四书”之中。
(书中文字)
由于朱熹的《四书评》自元仁宗时期(公元1211-1320年)以来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考试科目,四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超过了五经。
《大学》的作者有很多话要说。 程颐说是“孔氏遗书”,朱熹将其分为两部分:《经》第一章和《传》第十章。 据认为,《经》是曾参对孔子的记述,是孔子弟子、唯一继承儒家思想的曾子所著; “传”是指曾参的弟子根据曾子的观点所写的记述。 不过,这只是合理的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中庸》的作者是比较有名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子思被困在宋朝,写下了《中庸》。 郑玄还说《中庸》是“孔子之孙所著,以显圣祖之德”。 朱熹在《中庸序》中说:“为什么写中庸?因为子思担心道教失传而写。”
他还在注释中指出,子思的真正著作是第一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三章,共十五章。 其余各章引用孔子的话来解释第一章的意思,有点像《论语》的性质。 不过,司马迁提到的《中庸》是否就是今天读到的《中庸》还不能确定,而朱熹的说法也有些想当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基本上,《礼记》的问题就是《大学》和《中庸》的问题。 《礼记》的起源很难完全弄清楚。 都没有明确的作者,所以很难明确《大学》和《中庸》的作者。 现在只能说,它们基本上是秦汉儒家主要是子思、孟子的集体编撰,但也受到了荀子思想的影响。
3.“大学”是美德之门
《大学》的要旨,都在《经》篇中得到了阐释。 经文的内涵,可浓缩为十七个字。
(赵孟俯行书大学)
前九个字是“清德、亲民、精益求精”,称为“三纲”。 这是大学的办学宗旨,也是儒家教育的理想目标。 接下来的八个字“格、智、诚、正、秀、奇、智、平”,就是所谓的“八项”,分别代表审事、求知、诚、正、修身、家序。 、国家治理、世界和平。 这是落实三大原则必须走的生命学习之路。
八项之中,修身是重点。 品格、志、程、正讲修身之法,即所谓“修身”,相当于“显德”。 齐、芝、平,即所谓“良人”,相当于“新人”。 一旦你做好了修身、善待他人的工作,“止于至善”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制定了“三纲八项”,儒家得以用十七个字来概括和概括。 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讲政治、讲哲学,也以此为纲领。 佛教经典有数千部,其精华蕴含在260余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成为了解《般若波罗蜜经》的简单方法,也是理解佛教的核心。 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很复杂,不过这篇205字的文章也可以作为进入儒家殿堂的敲门砖。
我个人从诵读、思惟《心经》中受益匪浅。 我嫂子也用它让小学生课前背诵,也有镇静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学》的“经”篇应该可以与《心经》相媲美,值得大家时刻背诵。 程颐说,《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这是有道理的。
4、“中庸”是常识,是“究竟理”
所谓“中”,就是公正、公正。 所谓“永”,就是指永不改变的常识。 《中庸》的内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达中庸之道,不强求,成而不思,从容取之”。中庸者为圣人。” 把“诚”视为世界的本质,认为“诚”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并提出了“博学、审问、细思、明辨、勤行”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以现代的眼光来读《中庸》,乍一听难免觉得其中有一些玄妙的成分,但细细品味,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 “中”字涉及宇宙的终极法则。 “诚”字就像道家的“道”一样,可以有多种变化。
当它谈到“自然由命运决定”时,就有人性深层结构和遗传密码的影子; 当它谈到“实现人性”时,它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性教育”和“自我实现”无关。 》和《多元智慧》都是有联系的;它在讲《天地之道》的时候,也符合现代最先进的《宇宙大爆炸》和《进化论》。
《中庸》的丰富内涵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故朱子曰:“善读书者,玩而得之,终生受用。”
如果按照朱熹的说法,把《中庸》第一回、十二回视为“经”,那么前后只有一百二十九字。 记住它真的很容易。 开玩笑地做 通过索取某物很容易得到它。
5、《大学》和《中庸》帮助我们“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