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字]
大家好! 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论语》。
我们今天学到的一句话是:
4.6 子曰:“吾未见过有好仁之人,而憎恶不仁之人。好仁之人,无以施仁。若憎恶不仁之人,则为仁而行。” “不要让不仁之心降临到他身上,有能力的人总有一天会做到的。你是用你的力量去仁慈吗?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力量不足的人。它已经存在了,但我没有看到它。”
杨伯钧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好仁和憎恨不仁的人。好仁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人了;如果憎恨不仁的人,那么他只行仁而不行不仁。”德之物自有,谁能一日以一己之力行仁德之事?我从未见过实力不够的人。或许还有这样的人,我从未见过。”
刘雨清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本章怨天下之主不仁。
孔子这里指的不是一般社会的人,而是指当时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 当礼乐崩溃的时候,这些人没有一个人为国计民生,为礼乐文明的恢复,为世人道德的恢复而努力。 所以孔子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憎而不仁,天下只有一个人。” 当他说“世上只有人”时,显然他指的不是普通人,而是最高统治者。 只要最高权威能够行仁,天下自然就会繁荣昌盛。 但现在他却没能得到。 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孔夫子因天下百姓未遇仁王而遭遇不幸而沮丧的表情。
南怀瑾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莫让不仁之人来找你”,就是仁慈的人看到不仁之人,要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改变他。 这才是一个真正仁慈的人的初心。 我们是有道德的,如果别人不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们。 所以如果我们以同样的“不仁”心态对待别人,我们的仁心仍然没有结束。 所以孔子说:“莫让不仁之事临到你”。 这是孔子忠恕原则的体现,这种原则延伸到自己和他人身上。
从这篇文章开始到现在,我们都在讲仁的本质和用途。 所谓身,就是内在修养,如何仁爱他人; 仁的作用是具有善待他人、宽广胸怀、包容万物、能够感化他人的精神。 这就是仁的作用。
钱穆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老师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喜欢仁而讨厌不仁的人。如果他喜欢仁,他就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仁更好的了。如果他能够讨厌不仁,那么他也是仁。人,因为他不会让那些不仁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有人愿意花一天的仁心吗?我从来没见过不够仁的人。也许世界上有不够仁的人,但我没有还没看到呢。”
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本章讲的是仁德之德,为人所难,但士人若能运用其力量,也并非不可能。
咸芬大师对朱子这句话的理解是:此章讲成仁之德。 虽然人们确实很难做到,但是如果学习者真正能够实践的话,并不说就会有无法实现的原因。
好老师的相关教导:
1、我们很容易只看到别人的一个缺点,而忽略了他的所有优点。 久而久之,这个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让我们难以忍受。 我们也有缺点。 如果没有周围人的宽容,我们的生活将会非常悲伤和痛苦。 没有人是完美的。 我们要互相包容,多看到对方的优点,想到对方的优点,这样才能共同成长。
2、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常常处于一种“看到过去的错误”的状态。 看到别人和自己的缺点、记住别人的缺点很容易,而真实地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却不容易,即使“看到”了优点。 ,并且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比如,傲慢的人会利用自己的长处来贬低别人; 自卑的人会将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进行比较,最终将注意力集中在“缺点”上。 提高的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理性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自卑的人应该特别注重观察自己的长处,而傲慢的人应该更注重观察别人的长处。 那么,不要和别人比较,而是用一颗成长的心、一颗分享的心对待自己和他人。
3、远离坏朋友并不意味着你不喜欢你的朋友,而是你不想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 你不能给你的朋友贴上“恶友”的标签,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孤独的人。 那会让你变得违法、傲慢、狂妄。 内心一定要充满信心,遇到容易惹事生非的外界因素时,尽量远离; 同时,你也可以看到周围人的优点,记住别人给过你的帮助。 结交有志学佛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