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文课上,一年级的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读书写字。拍摄于庄园
昨天,潮州中小学生正式开学,新课本也发放给学生。 记者了解到,今年,潮州小学新生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变身”语文教材。 学习拼音不再是第一堂语文课。 学生将从简单的汉字开始,然后过渡到学习拼音。
该市勉德小学语文老师洪飞告诉记者,她认为这样的改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 过去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但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和使用拼音的机会较少。 进入小学就开始学习拼音,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孩子们在幼儿园和绘本中已经接触甚至认识了很多汉字。 进入小学后,应先学习一些常用汉字,然后再学习拼音。 这样会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缓解学习压力。
据洪飞介绍,新教材将“识字”放在第一单元,学生先接触识字,再学习拼音。 老师通过介绍象形文字以及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故事,引导孩子们发现汉字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除了拼音和识字教学顺序发生变化外,第一卷对幼儿识字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400字变为300字,并且减少了一些与幼儿生活关系不密切的汉字。 “以前课文中会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单字,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不多。新教材中,学过的常用汉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都是用在图画中。” “书籍、幼儿园课程、电视新闻等等,我都看过。”洪飞说道。
该市勉德小学副校长黄震也认为,先学汉字,后学拼音,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就像之前数学教学模式的调整一样,需要先认识三维图形。然后识别面、线和点。 他认为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那么,学校此次调整语文教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黄震介绍,首先,他们要求教师在暑假期间通过网络渠道了解教材改革的目的和趋势。 其次,学校今年特聘了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一级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调整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与以往教材的异同。
黄震透露,市教研室也准备近期组织教师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培训,学校也准备委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 参训教师将培训内容带回学校教授给其他教师,共同学习新教材修改内容,进而制定相关措施,使新教材用好用得当,真正达到目的论新教科书改革。
【原标题】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潮州教育界认同此次调整——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则
【来源】潮州日报
【记者】李灿霞、吴冰